第60章 番外-諸葛亮

光和七年,外戚專政,宦官弄權,九州萬眾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黃巾之亂。

奴仆門緊緊關住大門,又在門栓後面堆了很多重物,唯恐黃巾賊破門而入。

這一年,諸葛亮三歲,母親死在黃巾賊的手中。

諸葛亮伏在母親的屍體上大哭出聲,淚水漣漣問父親:“他們之前不是貧苦的百姓嗎?”

同為百姓,又何苦為難百姓?

為什麽不抽刀砍向腐敗的政府和官員?

父親撫摸著他的發,長嘆一聲,道:“弱小的人一旦拿起了武器,便會揮刀砍向比他更弱小的人,這些黃巾賊,便是如此。”

諸葛亮不懂,也不想懂,他想讓母親活著,陪著他一起活著。

書上說世界很大,他的母親尚不曾到處賞玩過,一場□□,便結束了花期正盛的生命。

黃巾賊聲勢浩大,響應之人更是不計其數,一時之間,九州淪陷。

漢靈帝雖然並不是一個英明之主,但當黃巾賊威脅到大漢統治時,他還是頒布了一些政治措施。

郡縣官員受漢靈帝聖旨,紛紛招募鄉勇,討伐剿滅黃巾賊。

黃巾賊雖然人多勢眾,但多為烏合之眾,又無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很快被當地的鄉勇所剿滅。

世間似乎又恢復了太平,緊閉著的大門終於被打開,諸葛亮跟著奴仆一塊出來,眼睛哭得通紅,擡頭看著久違的藍天。

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街道上的血跡還沒有被清理幹凈,到處都是濃郁刺鼻的血腥味。

衣著光鮮鄉勇們聚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衣著破敗的百姓手忙腳亂地打掃著戰後的痕跡。

偶爾動作慢一點,便是換來鄉勇的長鞭:“快點,老子沒時間跟你們在這耗。這邊的黃巾賊打完了,老子還要去北邊。”

周圍的鄉勇奉承著,好似那人是救世的大英雄一般。

那群人吃完了飯,飯菜錢都不曾給,長刀一挎,便趾高氣揚地走了。

等他們走遠了,周圍的百姓們才敢擡起頭低聲說話:“什麽鄉勇,跟黃巾賊也沒什麽區別了,都是一群土匪。”

“唉,都是現在的朝廷不作為,只能用土匪打土匪。”

“走了這一波,還有下一波,這樣的日子,什麽是個頭啊?”

諸葛亮站在街道上,周圍人淒苦的聲音爭先恐後闖進他的耳朵,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著自己的不易。

奴仆見諸葛亮靜立在路口不走不說話,喚了一聲,伸出了手,道:“公子,咱們該回去了。”

諸葛亮回神,慢慢握著奴仆伸出來的手。

他曾寄予希望的鄉勇,與黃巾賊沒什麽兩樣,不過是手裏拿了刀,便揮向比他弱小的人。

趕走了黃巾賊的鄉勇尚且如此,那麽,誰才是能拯救亂世的人?

是大漢的官兵嗎?

他在書裏讀過,衛青霍去病何等英武,橫掃漠北,驅除匈奴,將漢家旌旗高高立在匈奴人祭天的聖地上。

可衛青霍去病都是幾百年前的人了,現在還有能拯救漢室江山的人嗎?

諸葛亮不知道。

他只知道,如今的漢室天下,外戚專政,宦官弄權,天子忙於享樂或者朝堂內鬥,根本抽不出多余的時間來好好治理天下,約束鄉勇。

當然,也沒有多余的銀錢去約束。

國庫空虛,朝廷連銀錢都發不出來了,這些鄉勇,都是各個州郡自己出錢招募的,良莠不齊,素質低下,與黃巾賊沒什麽兩樣,都是搜刮百姓的土匪。

一路上看著戰後的滿目瘡痍,諸葛亮抿著唇不說話。

日後他長大成人,必要做一個匡扶天下之人,讓幼兒不再失去母親,百姓再不受戰亂流離之苦。

諸葛亮九歲那年,父親去世了。

其實他一直都明白,父親為母親的死耿耿於懷,他經常看到父親手握著母親最愛的白玉簪子,一看便是一天。

或許死,對於父親來講,是一種解脫。

父親下葬的時候,諸葛亮身披孝衣,漆黑的眼睛看著墓碑,眼底卻落不下來淚。

生於亂世,眾生皆苦。

他的父親,他們的一家,不過是蕓蕓眾生的其中之一罷了。

這個世道,這個亂世,每日都在上演生離死別,一日又一日,仿佛永遠沒有盡頭一般。

諸葛亮迫切地希望自己快點長大,長大了,平亂世,撫萬民,治太平。

時間總是在最不經意地時候溜走,又在最想成長的時候走得緩慢無比。

這一年,董卓入京。

這一年董卓毒殺少弟與太後。

這一年,諸侯們盡起兵,浩浩蕩蕩奔赴洛陽為漢帝報仇。

這一年董卓挾天子遷都長安,這一年董卓被義子呂布所殺,這一年董卓舊部殺向長安替董卓報仇,這一年漢獻帝倉皇出逃長安,這一年曹孟德迎漢獻帝入許昌,這一年,諸葛亮十六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