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下山

世間有三界,為人間界、通玄界、仙界。

看似涇渭分明,實際上,除了仙界遠在九天無人得見之外,通玄與人間界的分野,並沒有多麽分明。

通玄界與人間界的距離,不像有些人想當然的那樣遙遠,兩界的關系,也絕非你上我下,觸之無門,而是有交界、有共存的態勢,在人間界所謂的仙山、靈脈,往往都是兩界交會之處。

連霞山脈之中,便有三處與人間界相通。

此時,李珣一行人,便是從三處中尋了一處,下到了人間界去。

直到成行之日,李珣才知道,林閣不願意參加什麽水鏡之會,也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頹喪。

因為李珣發現,原來跟隨林閣去的,並不僅是他一個。

二代弟子中,有不入嫡系的明瀾道人、嶽明風兩位師叔,三代弟子中,則包括李珣在內的十五人。尤其令他意外的是,那位給李珣留下較深印象的祈碧師姐竟也隨行。

原來這一行人,並不僅僅是去參加那大會,在此前後還要在世間修行磨練,積累外功。也就是說,作為這一行人的主事者,林閣不但是明心劍宗在水鏡大會上的全權代表,而且還是這一行十八人的保母、保鏢、導師之類……

怪不得林閣是好大的不情願!

作為林閣的弟子,李珣都有點為他難過。

當然,山上的人也知道林閣的性子,為他配的兩名助手──明瀾道人和嶽明風,都是山上操持內政的好手,路上各種事情林閣大可交給兩人去做,他自己只需行保護、指導之責便成。

此時,距水鏡大會開始還有一個半月,時間極是充裕。

這一行人中,還是以李珣年齡最小,其它人修行時間最短的,也有七八十年,功力自然比李珣要強得多了。

不過在三代弟子中,只有祈碧和李珣兩人,才是嫡系子弟,其余人等都是旁系所出。

明心劍宗嫡系、旁系之別,並不是太過明顯。

一般來說,像祈碧這樣,按部就班修行過來,又在啟元堂蒙“落霞劍”明如青睞成為嫡系子弟的,算是最典型的情況。

嫡系之人一般都是根骨上佳,心性正派,能傳宗門道統之人。勝在有明師專門指點,精微處便要比旁系的師兄弟高上一些,此外,便是嫡系子弟才有繼承宗主之位的機會。

而旁系子弟,則是在啟元堂沒有被上代嫡系仙師選中的,他們有的拜非嫡系的仙師,有的則留在啟元堂中,聽山上的仙師每日來講解問題,自修自煉。

無論是旁系還是嫡系,其修行的法訣都沒有什麽差別,其差距也還沒有到不可彌補的地步。

雖然他們不能成為宗主,但修道之人本也不在乎那點浮名,正因為如此,嫡系旁系弟子之間,並沒有什麽化不開的矛盾,也一直維持著宗門內的穩定。

李珣對宗門內的這些事情,也算是頗為上心,知道自己的言行關系到他在各師長、師兄弟之間的地位,所以極是小心。

出來這幾天,他都擺出一副小弟弟的樣子,只做少年無機心之狀,和一行十幾人都混了個臉熟,舉止得當,嘴巴又甜,倒沒有人對他生出惡感。

這裏面,能了解他一些機心的,怕也只有林閣一人了。

可是林閣只有這一個弟子,平日裏雖然冷淡,但只見他能把異寶“鳳翎針”贈與李珣,便知他對這個弟子還是有感情的,所以,對少年的舉動,只要沒有什麽害人的機心,他也是不痛不癢地提點幾句,就由他去了。

不過下了山來,日日相處,林閣對李珣的要求卻是更加嚴格。

李珣從鐘隱手中,得來了“青煙竹影”劍訣,下峰便交給了他。

別人不明白鐘隱的心思,身為李珣座師,林閣哪還能不明白?鐘隱這幅畫中,實際上已是委婉地批評林閣授徒的方式有些偏頗,要其糾正之意。

雖然林閣心境頹唐不振,但對峰上那位仙人一流的師叔,還是比較佩服的,此時見鐘隱送來的劍訣,便知該怎麽去做。

從那時起,李珣每日要抽三個時辰修煉外功。

七年坐忘峰之行的鍛煉,讓李珣的身體強度已達到這個年齡所能臻至的巔峰。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如何才能將這副身體運用自如,使身意合一,無有不至。

“青煙竹影”劍訣,不愧是鐘隱親授的絕技,由淺入深,由內而外的功夫,實在了得。

李珣苦修一月,雖然看不到什麽大成就,可是卻覺得對體內真息的操控,已上了一個新的層次。尤其是在運動之中,真息轉折隨意,如臂使指,種種細微之處,做得比以前要好得太多。

愈是這樣,他修煉便愈是盡心。

“三百……三百零一……三百零二……”李珣身上大汗淋漓,已將衣服濕透了,呼吸卻仍然平穩有序,手上也如銅澆鐵鑄一般,沒有一絲一毫的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