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推銷自己

柳若眉可是她們那一屆畢業生中,收入最高的一個!

至於李清歡,更不用說了,估計都能評上她們學校“傑出校友”了。

聽到王業問她為何拼命掙錢,王燕嘆了一口氣,講述了她的情況。

王燕出生於中原省一個貧困地區,家裏三個孩子,她是老大。為了供養她讀大專,家裏已經很吃力了,現在老二還在讀高中,老三初中。

父母在家務農,就王燕一個人能掙錢,所以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王燕身上了。

不能認為王燕這是“伏地魔”,農村家庭供養出來一個孩子不容易,作為老大的,工作後扛起全家的重擔,這是她的責任。

所以王燕才這麽賣命地工作,不放過一個客戶。

哪怕她現在月入好幾千了,但一樣不舍得花錢。租的是城中村農民房,穿的都是公司發的制服。

每個月省下來的錢,都攢了起來,等弟弟妹妹讀大學時,開銷就大了。

而且,王燕還有一個野心,那就是想在她們這一代,走出農村,能夠在大城市落腳!

……

聽完,王業心有戚戚焉,他的家庭條件雖然比王燕好很多,但也能理解她。

小城市或者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想要在大城市立足,不知道有多艱難。

很多人奮鬥大半生,才剛剛達到別人的起點。

這還談什麽競爭,你用大輩子的積蓄,才勉強夠一套小房子的首付,後面還要背負二三十年的貸款。

而大城市出生的孩子呢,剛出生,可能家裏就擁有幾套房了。

上學時,教學條件的差距就不提了,等參加工作後,哪怕農村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拿到了和大城市孩子一樣的工資。

但生活條件上的差距,也是不可彌補的。

同樣月薪一萬,或許你租房就要三四千了,再加上時不時接濟一下家裏,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而別人呢,房子住家裏的,車子家裏都給買好了,工資只是零花錢。

當然,這也不能說是不公平,誰讓你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沒有別人的父母長輩努力呢……

曾經《讀者》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很真實地寫出了農村孩子的艱難。

那篇文章名為《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

文章的內容可以簡單概括如下:

有人問,“為什麽非要到城市來?農村不很好嗎?空氣新鮮,又不像城市這麽擁擠。”

可是農村沒有好的醫療條件,物質供應也不豐富,因為農民掙的錢少,貴一點兒的東西就買不起,所以商販也不會進太多貨。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中買得起等離子彩電的農民畢竟是個別現象,絕大多數農民還在為基本的生存而奮鬥。

考上大學是我跳出農門的惟一機會。除了學習功課,我無暇顧及業余愛好,學校也沒有這些發展個人特長的課程。

考同一所大學,考卷一樣,學費一樣,但分數線差了很多,農村孩子或許需要600分才能讀重點大學,但大城市孩子四五百分就能錄取。

而且大學那高昂的學費,在城市家庭眼中,或許就是一兩個月的工資,但哪個數目足以讓一個農村家庭感到絕望!

來到大都市,我發現與我的同學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台明星,沒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MP3。

我的英語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懂,我們家鄉沒有外教,老師自己都讀不準,怎麽可能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發音?

終於畢業了,能幸運地留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的應屆本科生只有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資水平,可我還要租房,還要交水電煤電話費還要還助學貸款,還想給家裏寄點錢讓弟妹繼續讀書,剩下的錢只夠我每頓吃蓋澆飯!

如今的我在讀完了碩士,現在有一份年薪七八萬的工作。我奮鬥了18年,現在終於可以與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可是我無法忘記奮鬥歷程中那些艱苦的歲月,無法忘記那些曾經的同學和他們永遠無法實現的夙願。

……

現在王燕就是屬於這種情況,何況她還沒能夠讀到碩士畢業呢,想在鵬城這大都市站穩腳跟,那就更難了。

“想在大城市立足,起碼要擁有自己的房子吧,如果不指望找個有錢男朋友,靠自己努力的話,你知道需要多少錢嗎?”王業平靜地問王燕。

“我了解過,如果是偏一點的地方,房價一萬左右,90平的房子,加上裝修什麽的,要一百萬。”王燕咬著嘴唇回答道。

“那好,按首付百分之三十來算,一百萬的房子就是30萬。先不考慮你貸款有沒有能力每月償還,單就這30萬首付,你需要攢幾年?”王業又說道。

“我現在每個月能攢下3000塊,年底回家花一些,一年3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