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夫子論德(第2/2頁)

就算違規給自己發獎金不對,但只要這四萬元是用在公事上,紀委也不好說什麽。至少絕對不能將範鴻宇定性為“貪汙公款”。

“對啊,範鎮長,這可是個極佳的新聞素材,如果屬實的話,完全可以上省報的……”

劉姓幹部也附和道。

範鴻宇搖搖頭,神色變得嚴肅起來,說道:“兩位,所以說要請你們保密。這事不能宣傳,一宣傳,好事就有可能變成壞事了。”

兩人莫名其妙,齊聲問道:“為什麽?”

他們實在看不出來,這事怎麽就會變成壞事了。

範鴻宇說道:“春秋時期,有一個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子貢的故事,不知道兩位聽說過沒有?”

兩名紀檢幹部都搖了搖頭。

孔夫子他們倒是知道的,孔老二嘛。只要在七五年的時候已經懂事了。基本上就沒幾個不知道孔夫子的,那一年“批林批孔”宣傳得最厲害。

但子貢這個名字,確實沒聽說過。

能夠知道“夫子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已經很了不起了。

子貢原本也不是孔夫子門下最知名的底子。

只是這邊正談著四萬塊獎金的事呢,怎麽又跟孔夫子扯上關系了?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當時有很多魯國人在其他國家被賣作奴隸。魯國為了挽救這些國人,增加國家的凝聚力,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有魯國人在外地看到本國人淪為奴隸,只要出錢把這些奴隸贖回,可以憑買賣的證據到魯國國庫領取相同甚至更多的補助。這條法律頒布以後,大大推動了魯國人的救贖行為,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人人稱頌國君仁慈。”

範鴻宇不徐不疾地說道,倒是富有感染力。

兩名紀檢幹部漸漸被他的“故事”吸引住了。

“當時。孔夫子的弟子子貢,是一個很有錢的人,經商。經常會在各個諸侯國中做貿易。在那些國家遇到很多魯國的奴隸。子貢就自己掏錢將這些奴隸全都贖回來,卻不向國家要補償金。並且以此為榮,覺得自己道德非常高尚。誰知孔夫子知道之後,卻把他罵了一頓。說他做得不好……”

“啊?那這是為什麽呢?”

劉姓幹部情不自禁地追問道,粱姓幹部也是渾然不解。

範鴻宇笑了笑,說道:“因為孔夫子覺得子貢把道德的標杆拔得太高了。本來國家制定這條法律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解救魯國的國人,另一方面則是彰顯國君的仁慈寬厚,增加國家的凝聚力。為此不惜付出付出一定的代價給這些贖奴的人作為報答和補償,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行動中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既做了好事,又不吃虧。許多人都非常樂意,只要在國外發現這種情況,一般都會施以援手,解救自己的同胞。但子貢把這個行情給破壞了。他自己很有錢,不見得其他人都和他一樣有錢。子貢贖回奴隸,不去國庫報銷,如此一來,如果其他魯國人贖回了奴隸,就會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如果他去報銷,他的道德就不如子貢高尚了,只是一個商人;如果不去報銷,自己就要承擔贖回奴隸的費用和損失。這個損失,並不是誰都能承擔得起的,更不是誰都願意去承擔的。慢慢的,再有人在其他諸侯國看到成為奴隸的魯國人,就不願意贖回來了。贖回來沒什麽好處嘛……孔夫子批評子貢,就是這個道理。”

劉姓幹部猛地一拍大腿,叫道:“我明白了,範鎮長你這是不想讓其他人產生誤會,拿了獎金,自己不敢花,就沒有招商引資的積極性了,是不是這樣?”

範鴻宇微笑點頭,說道:“對。獎金對很多人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希望兩位能夠為我保密,不要說出去,免得影響到我們楓林招商引資的大局……呵呵,這事過去之後,我請兩位喝酒。”

“行行,我們肯定不說……”

劉姓幹部連連點頭,一叠聲地說道,再望向範鴻宇的目光,就不再是敬畏,而是敬重了。

難怪人家年紀輕輕能當副鎮長,這胸襟,好生了得!

粱姓幹部則有些駭然,砸了咂嘴,說道:“嘖嘖,四萬啊……”

就這麽花了,自己一分錢都不落下。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和劉姓幹部都很期待範鴻宇請他們喝酒,能跟這樣的人做朋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不知不覺間,辦公室裏的氣氛就完全轉變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