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內外鬼市

鬼市一詞,最早是起源於清朝,在京都、天津那邊流行起來的。至於為什麽要叫鬼市,因為在最早的時候,鬼市裏面的交易的人都是由當時因為家鄉受災而被迫背井離鄉的災民所組成。

後來,也是因為這些災民聚集的越來越多,他們吃的穿的用的也就都成了問題。而其中就有一些心思活絡的人,打起了這些災民的注意。

災民和難民總歸還是有一些區別的,總體來說,就是這些災民的手中,總會有一些從家裏帶來的好東西。於是,最開始的時候,是那些心思活絡的人走街串巷,收來了一些別人不用的舊東西賣給災民。

而發展到後來,也有一些當地的市民自己主動將家中不用的東西拿到災民居住的地方去賣,順便從這些災民的手中淘走一些自己認為非常具有價值的東西。

而這種交易,當時也都是瞞著當時的朝廷,屬於見不得光的私下交易,但久而久之,隨著這種交易越發長大,也就漸漸成了規模,變成了一個市場。

至於這個市場為什麽是深更半夜才開市,然後在黎明前一刻也就是天亮之前收攤收市,這也是有講究的。

在那個時候,過來交易的人也都是走街串巷收來的舊東西。在那個時代,這些收來的舊東西可全都是破爛不堪的,雖然說這些東西都是要賣給災民的,但面子上總要是有的,不能讓人戳著背後脊梁說自己大發災難財。所以,有的人就把收來的破爛那麽一搗鼓,比如把破棉衣露出棉花的地方給疊在裏面稍稍縫一下遮住;把舊鞋再重新刷一遍墨汁,看著也就新了許多;把要散的家具什麽的重新釘一下,看著立刻就結實許多。

在深夜漆黑一片的時候,自己的攤位前就擺一個煤油燈或者是蠟燭,絕不會弄的太明亮。就是借著這忽明忽暗的微弱光線,那些經過處理的東西才會不那麽容易被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渾水摸魚,那些收來的沒人要的破舊東西,往往都能估賣出來一個好價錢。

說白了,這還是人在搗鬼騙人。

可以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的深夜,忽然有一片地方亮起忽明忽暗的燈光,而在這片燈光下,又有一群面黃肌瘦、衣衫破爛的災民人影忽閃活動。但凡是不知情的人突然看到這一幕,必然會毛骨悚然以為是看見了群鬼出沒的一幕。

也因為是這兩者的關系,這種市場也就被稱之為鬼市,並且還流傳了下來。

從清朝至今,發展起來的鬼市也不再是只有天津那邊獨有的市場,慢慢全國各地也都有了這種市場,而且,很多鬼市的規矩也都變了,不再是和以前一樣,在深更半夜開市,然後天亮之前收市。

而現在的鬼市,也不單單是一個針對災民的舊物交易市場,尤其是在解放之後,鬼市可以說發生很大的變化,經營的品種增加了許多,除了舊物,最多的就是古代文物,甚至是一些風水道具法器,也在其中隨處可見。

對於玄門的風水相師來說,現在的“鬼市”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給尋常人開的那種鬼市,裏面有不少比商場裏面還要便宜實惠的東西,甚至有些在市場上早就淘汰而人們正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在這種市場上買得到。

對玄門弟子來說,這就是“外鬼市”。而另一種,就是針對玄門弟子,專門售賣一些古代的符箓道法古籍,或者是以前的風水大師所編寫的一些風水記錄,當然更多的,也就是各種已經畫成的符箓和部分法器。

這種鬼市,被稱之為“內鬼市”,也只有獲得當地玄門認可的鬼市,才能被稱之為“內鬼市”。而這種“內鬼市”,它的規矩還延續了以前鬼市的習慣,都是深更半夜才開市,然後在天亮之前就收市。

在這裏買賣玄門道具符箓,也只應一句話,那就是全憑眼界。

有可能,你花極少的價格,就能買到一個具有奇效的符箓,或者說,你花了很多錢,卻也只能買到一個念力失效但等級非常高的高級符箓。

不過,因為各地地區情況不同,“內鬼市”卻不是很常見的鬼市。在一些風水玄門昌盛的地方,早就有取代“內鬼市”存在的市場,“內鬼市”也就變成了一個空架子,可以說都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比如在香港,得當香港玄門認可的鬼市,一開始半年舉辦一次,到後來就變成了一年舉辦一次,而最後,又變成了三年舉辦一次。到了現在,據說得到香港玄門認可的鬼市,已經停止了舉辦。

不過在北方,就比如鬼市最先起源的天津,“內鬼市”卻如同廟會一樣,一個月就舉辦一次。當地的玄門弟子還是喜歡逛這種地方,附近也沒有什麽其他的市場出來代替它。

正是因為各地地域的不同,玄門存在的情況不同,“內鬼市”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的“內鬼市”名存實亡,說是內鬼市,其實就是換一種形式的風水道具市場。而在有的地方,“內鬼市”依然興盛,而且其中也有很多好東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