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項目計劃

這是實際情況,墨菲說的一點都不誇張,相對於拍一部影片的投資,斯坦頓工作室的資金真的不多。

《電鋸驚魂》不是像《水果硬糖》那樣的一次性賣斷,資金回收需要時間,單單是北美票房都要等到明年二月份才能付清,後續的電視版權費用和DVD錄像帶都是長期收入,哪怕是賣斷的海外市場發行權,根據好萊塢的慣例,這筆資金也不會一步到位。

就算最樂觀的估計,也要等影片在海外下档之後,那可能是一年甚至一年之後了。

眾所周知,電影行業的資金回籠速度算不上快,絕大部分電影都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實現盈利。

墨菲本身也不著急,過去的兩次投資,可以說他是在困境中自己為自己創造機會,否則有幾家公司願意投資他這樣的沒有資歷的導演?

《電鋸驚魂》的北美票房大賣,已經讓這一切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北美6000萬美元的票房,足以令很多公司樂意投資墨菲的下一個項目。

商業成績永遠是這個圈子最好的資歷和佐證,也是投資方最大的信心來源。

“交給我好了。”比爾·羅西斯信心十足,“這是CAA最擅長的。”

雖然沒有實際操作過一站式打包服務,但他有公司的支持,這些都不是問題。

墨菲也點了點頭,這正是他的意思。

他是個導演,不是專職的制作人,拍攝《電鋸驚魂》負責這兩方面的工作,已經感覺力不從心,一個出色的導演需要專注,而不是在亂七八糟的雜事上面分心,CAA的打包服務恰好能幫他解決這些麻煩。

確實,CAA的一站式服務抽成很讓人頭疼,但墨菲手中資金不足,不準備再自我投資,CAA的抽成與他的利益沒有直接沖突。

最為重要的是,這種服務能切實有效的幫助他這種起步階段的導演。

從上一部影片比爾·羅西斯為劇組提供大範圍服務開始,墨菲就專門研究了CAA的這種經營策略,發現只要條件合適的話,它的弊端遠遠小於自己所能獲得的收益。

眾所周知,制片公司很多項目依賴明星,但是明星需要好作品,好的作品需要去精心發掘。

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CAA和紐約文學經紀形成合作,對方幫助找到好故事,之後CAA雇傭名牌編劇把故事寫成劇本,以此找來明星和導演等等;再用這個組合包去和制片廠談判。

好萊塢制片廠,尤其是中等規模的制作公司,非常喜歡這種省時省力運營模式,於是制片廠花大價錢買下這個組合包。

CAA從而一下子代表了這個包裏的所有明星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而不是單獨的某個人。

另外,娛樂經紀圈子老的習慣是個人對個人,CAA的做法是一個團隊服務一個人,就像為墨菲提供的服務。

在這方面,CAA的核心邏輯是等客戶足夠多,就可以逆轉身份,從一直以來的買方變成賣方。

像當初的傳媒行業的進入門檻可謂非常非常高,如果沒有關系,根本沒法做事情,當手裏客戶足夠多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打包組合,從而倒逼那些把控門檻節點的人。

研究過這些之後,墨菲也不得不承認,這是非常高明和天才的經營策略,改變了整個娛樂經紀行業。

當然,任何事情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哪怕CAA也不例外。

CAA開始的5年時間只能專注電視領域,沒有電影、音樂等,後來從電視轉到電影,也是從零起步。

他們把創意和信息聚合在一起,介紹客戶互相認識,介紹客戶給不是客戶的人認識。本來是不應該簽同屬一個屬性的藝人,比如CAA旗下的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但是CAA認為這些人聚在一起更好,知道彼此都在做什麽。

另外,CAA創建了一個部門是專門找創意的,比如從新聞標題裏挖掘故事。

還有,CAA的每一個經紀人都要在公司之外做事情,比如到學校社區裏找靈感,時時刻刻要給客戶創造產品。

這間公司能發展成為娛樂經紀界的霸主般的存在絕對不是偶然,它的很多策略都切實符合市場的需要。

比如現在的墨菲,如果他單獨作戰的話,即便是有《電鋸驚魂》的票房數字作為資歷,想要拉到足夠的投資,仍然需要一家公司接一家公司的去跑,去闡述自己的劇組創意,說明可能的市場潛力,甚至費勁力氣與投資方拉好關系……

這些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影響到他導演方面的工作。

又跟比爾·羅西斯談了些這方面的相關事宜,墨菲看了看時間,準備告辭離開。

“墨菲。”比爾·羅西斯最後提醒,“別忘了,完成劇本後,還要有計劃書。”

“我知道的。”墨菲點了點頭。

劇本和項目計劃書是必不可少的,總不能讓CAA跑到一家制作公司,空口白話的告訴他們,旗下導演有一個項目正在準備,然後再拉投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