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兩目棋的差距(第2/3頁)

日本的“平成四天王”到了國際賽場後,除了張詡有那麽幾年成績不錯。其他的人……實在是無話可說。

“現在您的對手換成了我,您還有機會捅破那層窗戶紙嗎……”

李小強心中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燒。李小強按照正常的實力分析,哪怕自己輸給羽根泰正先生,他想沖到聶旋風帳下也是千難萬難。

對於這場比賽,李小強還是做了一些具體準備的。他雖然沒有準備“陰招”,不過常規的備戰還是必須的。李小強一直認為,面對重要的比賽,最關鍵是要調整好自己的比賽心理。在職業圍棋比賽中,這個應該比具體的“招數”更重要。準備了再好的招法,如果比賽心理不過關的話。所有的技術動作都會變形。

不過對有些特定的棋手,在比賽前還真的就可以準備具體的招數。例如在擂台賽上如果遇到武宮正樹先生,他是屬於“以不變應萬變”的那種人。如果輪到他執黑的話。那麽所有的棋手,都會琢磨怎麽應付“三連星”,怎麽對抗“宇宙流”……

羽根泰正先生好像也是這種棋手。這盤棋同樣是他執黑,李小強就知道,自己需要琢磨怎麽應對“高中國流”了。

羽根泰正先生執黑先行,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用“高中國流”開局。這在圍棋界很多人都知道,李小強想不準備都不行。

“高中國流”布局曾經在這個年代風行一時。在日本圍棋界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某一年所有的職業比賽中,使用“高中國流”開局的,勝率居然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九。說實話,這是個非常恐怖的數字。使用一個布局套路,居然能夠讓勝率接近6成。是這個布局套路非常好用,非常有威力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布局套路只分流行不流行,沒有什麽好壞之分。圍棋的勝負,也不可能就前面幾步棋就決定了。這顯然是沒有道理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那只能說明,在這個年代,白棋在應對“高中國流”的時候,應對方法或者應對思路出現了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後,正宗的“低中國流”和“變相中國流”都非常流行。唯獨“高中國流”,好像還真的非常少見了。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呢?難道是大家突然間覺得“高中國流”太老土了,不夠時髦了,因此不喜歡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李小強在琢磨這個問題,他越琢磨越有意思。李小強發現,當自己可以琢磨這種比較“虛”的問題。自己對圍棋的認識好像也加深了一點。

和“秀策的小尖”一樣,“高中國流”不被大多數棋手喜歡,是因為“大貼目”。

“高中國流”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布局套路。它符合很多現代圍棋的特點。總體來說,它也是一種“速度型”的布局套路。而“速度”,應該就是現代圍棋最大的特點。

吳清源先生和木谷實先生曾經合寫了一本“圍棋新布局”。在圍棋界,這本書被認為是一次“圍棋革命”。這本書唯一的關鍵詞就是“行棋速度”。可見“速度”在現代圍棋中的重要性。

“中國流”是速度型布局,“變相中國流”是速度型布局,“三連星”也是速度型布局……

“高中國流”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同樣屬於“速度型”布局。具有一切“速度型”布局的特點。它和“低中國流”算是親戚。和“低中國流”相比,由於3個子都處在四線,所以它偏重於“取勢”。同時,它和“三連星”其實也是親戚。由於它的一個子在“小目”的位置上,和“三連星”相比,它又偏重於“取地”。

正是因為“高中國流”的這個特點。在這個年代,有很多棋手很喜歡采用這個布局。的確,和其他兩個布局一比較,給人一種“進退自如”的感覺。而下圍棋的時候,誰都喜歡“進退自如”。

當圍棋規則由“貼5目半”改為“貼6目半,7目半”以後,“高中國流”漸漸變得少了。就是這一兩目的差距,讓它變得不再時髦。

這是因為,“進退自如”碰到了圍棋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連片和打散”。

“速度型”布局的精髓就是棋子的“連片”。在大貼目時代,對於黑棋來說,棋子連片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當然,和黑棋相反,怎樣把黑棋的陣勢“打散”,是白棋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高中國流”就是存在這樣一個弱點,它容易被白棋“打散”。所以它不如“低中國流”那麽受歡迎。

在開局階段,白棋想要“打散”黑棋的陣勢其實也可以。例如對黑棋“星”位的那個子“內側掛”,基本就可以很輕松的“打散”黑棋的陣勢。當然,白棋這樣做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讓自己形成“立二拆二”的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