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懷疑的種子(第2/3頁)

這個時候,李小強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他根本就沒有講什麽大道理,他用一個最簡單的對比,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的,他根本就不用說什麽話,大家都理解李小強的意思。

圍棋到了一定水平以後,像所謂的“古今無類之妙手”,大家需要去研究嗎?不需要的!只要有業余5段以上水平,甚至連參考圖都不用擺,大家就可以很快知道這兩步棋的意思。如果配上兩個參考圖的話,只要有業余初段以上水平,也根本不用花多長的時間,就可以很快弄懂這兩步棋的意思。至於“丈和3妙手”中的那第3步妙手,李小強根本就不好意思擺出來。必須承認,李小強的面皮還是比較薄的。

同樣是一步好棋,一步妙手,一步棋人家看一眼就知道你是什麽意思。另外一步棋由一群人在那研究半天才弄得懂。如果讓你坐上去和人家對局的話,你會覺得那個更高深?哪個更難對付?

必須說明,大部分“崇古派”的道理就是這麽簡單。無論你的道理講得多麽天花亂墜,你先在棋上找出更好的辦法再說吧。你說人家的棋不行,你可以找出更好的招法,證明人家的棋確實不如你,那就無話可說。“當湖十局”存在了幾百年,那個棋譜一直在那裏。除了一些無聊的口水以外,有人提出更高深的觀點,更先進的下法嗎?沒有的,一直到新世紀都沒有。

說起來,李小強好像真的跟“古今無類之妙手”有仇。李小強經常覺得,自己就曾經被它“毒害”了,因此總想提前挑起“古今之爭”,以免更多的人受到毒害。

如何看待“古今無類之妙手”,有一位韓國的“圍棋教授”曾經有過很精辟的歸納,他的觀點,好像也一直代表了圍棋界的主流觀點。必須指出的是,這位“教授”雖然只是一位職業五段,但是他一直從事圍棋教育工作,因此他的觀點在普通人中影響很大,正是因為如此,這種觀點的毒害也更大。不過還好,到了後世,這位“教授”的臉,就被他的同胞李石頭他們打得啪啪作響。

“如何理解‘古今無類之妙手’,有必要拔高到‘古今’的高度嗎?這三步妙手不是窮盡了算路之機巧,而是作為經典確實分野了古今之棋。通過棄子換取空間和效率,著眼點在於空,而不是棋子,這局棋體現出來的意識即使放到當代也是相通,分明比古棋,尤其比中國的古棋高了一個維度。中國的古棋,作為一種‘子棋’達到了殺棋之極致,但那只是‘二維’的圍棋。千百年來中國積攢下來的古棋棋譜,幾乎沒有‘棄子’一說(盡管發明了‘棄子爭先’之警句),當棄不棄通盤絞殺在一起,無端變得紛繁復雜,以致反而給人‘精深’的錯覺。因空間,才有子效,棄子轉身,以子力換取空間,這種意識的層差是中日圍棋發展史的核心問題。”

的確,這個觀點好像很有道理,也很有迷惑性,其實根本就是經不起推敲的。想起自己以前居然也會相信這樣的觀點,李小強就會感到臉紅。為自己的無知感到臉紅,為自己毫無邏輯性感到臉紅。

這種觀點的核心,就是把“目棋”置於“力棋”之上。把圍棋中的“鋪地板”看成一種更高深的境界。李小強一直認為,就是因為職業圍棋界一直存在這樣的觀點,日本圍棋可能還真的沒有達到中國古棋的高度。很明顯,這種觀點還處在“看山不是山”的階段,根本沒有達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當吳清源大師稍微加一點“看山還是山”的棋,就把日本圍棋揍得滿地找牙。當李石佛把“看山不是山”的棋練到極致,照樣敵不過後面出現的“看山還是山”。當世界棋壇剛剛再次出現“看山還是山”的萌芽,就被聶旋風稱為“比我們那個年代漲了一段不止”。

說中國古棋不會“棄子”。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如果仔細研究的話,在中國古棋中,其實也一直出現過“力棋”和“目棋”的爭論。

說一千道一萬,圍棋就是一門“勝負的藝術”。由圍棋中演化出來各種各樣的棋理,其實都是要用來闡述勝負的。黃施範他們為什麽被尊為“棋聖”,因為在他們眼中,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目棋”和“力棋”,強行把這樣的外在表現分出高下,才是真正的落了下乘。

李小強常常開玩笑似的想,假如中國古棋真的只有“鬥力”的話。那麽黃施範他們豈不是只處在“下三品”,因為在中國古棋的“九品制”當中。“鬥力”是排在第7品,僅僅比“守拙”,“若愚”高一點點。這3品就是大家常常說的“下三品”。

在中國古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也只有黃施範他們三位被民間稱為“棋聖”,而其他人都要差一點,其他最高的也只能稱為“大國手”。這是大家認為,也只有他們3位的棋,才真正達到了“入神”的境界。其他人還沒有這個資格。現在有人說,我們的祖先把幾位“下三品”的棋手尊為棋聖?到底是他們無知,還是我們的祖先淺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