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余味”還是“隱患”(第2/3頁)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比如我們用4個子吃1個子,假設把這個子吃幹凈了,那就沒有話說,在這個地方,絕對沒有什麽“余味”。當然,余味是沒有,但是“子效”可能就不高,因為你花了4手棋。這樣一來,在對局中我們就可以考慮,能不能只用3手棋就將這個子制住呢?如果也能吃住的話,子效肯定是高的,但這樣一來,就給對手留下“余味”了。這個余味,就是這個子還存在逃跑的可能性。

因為有這個可能性,也就給自己留下了隱患,這樣一來,你就必須在“幹凈”和“子效”當中做出選擇。你判斷的依據,就是盤算這個“隱患”有多大的危害性。由這個來做出選擇。

道理是很簡單,但真正要把握好其中的“度”,那就千難萬難了。就算到了李小強這樣的水平,他一樣會感到困惑。比如現在,他就有點隱隱不安。

就在剛才,當李小強選擇這個轉換的時候,李小強沒覺得有什麽不正常。僅僅在這個局部的話,他認為白棋的“余味”是不足為慮的。假設對手想將這裏的“余味”強行兌現的話。李小強有信心讓對手虧損得更多。

但圍棋有趣就有趣在這個地方,復雜也復雜在這個地方。這個轉換發生在棋盤上面的那條邊上。僅僅在這個局部的話,李小強的黑棋確實不會出現什麽問題。白棋的那點“余味”也無法興風作浪。但是和全局聯系起來,特別是和棋盤的左上角,和左邊的那條邊聯系起來。由於這裏的子力搭配,由於全局的形勢配合。讓他心中的不安愈發明顯。

當然,李小強暫時也沒有發現什麽具體的手段。他只是內心感到隱隱不安。怎樣巧妙的利用棋盤上的各種“余味”,這本身就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在李小強以往的對局中,他自己好像就是此道高手,至少在世人的眼光中,這點算是李小強最出彩的地方。

那點“余味”到底是不是“隱患”呢?說實話,李小強自己也希望是自己的錯覺,是自己在疑神疑鬼。但是在這一刻,李小強寧願相信自己的直覺。

既然覺察到危險,感覺到了隱患。那肯定就要想辦法排除。這是最正常的思路。李小強在中午休息期間,主要也是在思考這個問題。不過讓李小強郁悶的是,自己雖然發現了“隱患”,覺察到了危險。自己卻無法有效的防範。因為這也僅僅是“隱患”而已,而不是明顯的“漏洞”。更何況,這種“職業級”的隱患往往比較高級。比較隱蔽,是隨著全局的形勢而變化的。換一句話說,是一種“動態的隱患”。

在比賽中,能不能有效的捕捉到對手的這種弱點,能不能將對手的“隱患”確確實實的變成“漏洞”。這其實也是區分棋手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

你水平低一點,對手雖然有隱患,你卻完全沒有感覺,這樣的話,對手的子效就會顯得很高。這樣的話,你是不足以贏棋的。

能夠感覺對手的隱患,覺得“這個地方有很多余味”,但是沒有足夠的手段去追究,這同樣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李小強心裏清楚,自己今天的對手,在這個地方是決定不會放過自己的。

劉大錘是中國棋壇著名的“大力士”。大凡一位力量大的棋手,除了“算路深”以外,在雙方子力接觸的地方,往往特別敏感,換句話說,一位棋手只要被認為是“力量大”,那麽他對很多不常見的棋形,一定有自己獨特的嗅覺。李小強自己都能覺察危險,他不會天真的認為對手沒有意識到。

李小強還有一個郁悶的地方,那就是他雖然覺察到危險,卻只能被動的等待對手的出招。假如是明顯的漏洞,那麽花一手棋把漏洞補好,李小強也就認了。偏偏那不是“漏洞”,而只是“隱患”而已。對於這樣的棋,是很難下決心去補棋的。這裏面的道理很簡單,假設你多花了一手棋。你的“子效”就一定高不到哪去。等待你的,很可能就是“安樂死”。

“沒有其他辦法,到時只有見招拆招了……”

當下午比賽重新開始的時候,李小強就是抱著這樣的態度走進對局室的。的確,面對這樣的局面,一般來說是沒有什麽很好的辦法。李小強現在能做的,就是高度重視這裏的危險,然後伺機而動,指望在後面的行棋中,自然而然就把這裏的“隱患”消除。

“假設韓國的曹燕子來下這盤棋,他會怎麽處理這樣的局面呢?”

在走進對局室的時候,李小強甚至有機會胡思亂想。在李小強看來,在目前的世界棋壇中,最擅長處理這種局面的,那絕對就是韓國的曹燕子了。

是的,柔風快槍曹燕子!

在後世,當很多中國棋手和他交過手後,常常開玩笑似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