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曹燕子專輯(第2/3頁)

例如李小強的腦海中裝著一個20年後才出現的“新手新形”。但他記住這個手段的時候,他才是業余5段水平。根本無法深刻理解。必須指出的是,在所有的“新手新形”中,“飛刀”畢竟是少數。更多的還是只能稱為“新定式”。

更何況,對於所謂的“飛刀”。職業棋手的概念,和業余棋手的概念還是有所不同的。例如一個具體的大型變化,假設某一方能夠明顯便宜5目棋,那麽對職業棋手來說,可能就算是一把“飛刀”了。但如果是一位業3用這個變化呢?便宜肯定是便宜,但恐怕還稱不上是“飛刀”吧?可能就在不經意間,就把5目棋還給對手了。

到了李小強現在的水平,對於很多的變化,僅僅知道具體的手段,是沒有多少用處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判斷清楚其中的得失。是需要知道在什麽樣的全局配置下,才可以使用這樣的手段。這才是最關鍵的東西。

而判斷得失,恰恰就是圍棋中最難的地方。

“雙方形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變化,對於這個變化,我暫時還看不太清楚……”

類似於這樣的話,在很多棋評中經常能夠見到吧?職業棋手說這話的時候,他們不是在謙虛,他們也不是沒有看到其中具體的手段。所謂“看不清楚”,就是指他們還無法判斷清楚其中的得失。

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局部的新變化,可能就是一兩目棋的得失,在短時間內,哪怕是職業頂尖高手,可能也無法明明白白的判斷清楚其中得失。

這就是李小強願意和其他人分享“新手新形”的原因。他把一個問題拋出來,然後通過大家的交流和探討。把這其中的得失分析清楚。這樣一來,雖然大家都有收獲,但其中理解最深刻的,收獲最大的,恐怕還是李小強自己吧?

對於這種利人利己的事情,李小強何樂而不為呢?

在第1輪比賽之後的休息日,李小強就被俞彬這個“兒童團長”拖住了。在國家隊的時候,李小強往往就是扮演那個“出考題”的角色。因此大家也習以為常。

“嘿嘿,不瞞大家說,就在這段時間,我還真的在研究一個有趣的問題。既然大家都有興趣,那我今天就來點特別的吧。”

“哦?”

聽了李小強的話以後,對李小強有點了解的棋手,特別是在國家隊呆過的棋手還真的來了興趣。因為在他們看來,李小強的年齡雖小,但在這個方面可以說是威名赫赫。“棋盤上的巫師”可不是隨便亂叫的。以往大家集體研究的時候,李小強各種手段信手拈來。讓人感覺他的奇思妙想實在太多。而這次,既然李小強自己都說“有趣”。那大家當然很想看看,這次到底是怎麽個特別法。

如同眾星捧月一般,李小強被大家簇擁到一塊棋盤面前。李小強也不多說廢話,他在棋盤上開始擺起了棋子,將自己的“考題”展現在大家面前。

在李小強“出題”的同時,大家漸漸發現,李小強這次的問題,好像還真的和往常有所不同。和以往的“新手新形”不同,看他的落子次序,明顯就像在擺一盤實戰棋譜。擺的是實戰棋譜也就算了,而且看他這個樣子,李小強的“考題”,好像還是個中後盤的問題。他在棋盤上擺了將近100手棋的時候,他的動作才停了下來。

“呵呵,大家應該都猜到了,我現在擺的,就是一盤高手的對局。也是一盤現代的對局,同樣是黑棋貼5目半。大家解題時,同樣要用這樣的規則。我的問題就是從這裏開始。在這之前,先請大家判斷一下目前的形勢。當棋局進行到這個局面。哪一方的形勢好?”

聽到李小強的話以後,大家都對著棋盤靜靜思索,開始進行形勢判斷。沒過多長時間,大家就有了比較明確的判斷。周圍的畢竟都是職業高手,雖說圍棋中的形勢判斷有點難度。但有些局面還是比較好判斷的。

要進行形勢判斷,無非就是兩個硬指標,一個就是目數對比,另外一個呢,就是看棋的厚薄。假設有一方是“空多棋又厚”,那麽你就可以下比較明確的結論:“某一方的形勢占優”。比如李小強剛擺的這個局面。雖然還有一些沒有定型的地方,整個局面也還算是有點混亂。但整體判斷應該不會出現偏差。

“目前的局面,應該是白棋明顯占優吧?”

“對,我也是這樣認為,我認為這都是盤面勝負的局面了……”

所謂的“盤面勝負”,就是指雙方的厚薄差不多,實空也基本一樣多。那麽這樣一來,黑棋就無法貼目了。一個貼目的差距,在職業比賽中,這已經是個非常大的差距了。

“好的,看來大家的判斷基本都一樣啊。都認為目前白棋明顯占優。那我現在的問題就來了。大家幫黑棋想想辦法把,看看怎樣才能打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