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以實擊虛“地鐵流”(第2/3頁)

當然,聶旋風畢竟是聶旋風。他幫李小強設計的“新手”,那當然還是有很高的水準。這步棋還是讓小林先生思考了好一陣。因為他在比賽中就看得出來,李小強明顯就是“有備而來”。再考慮到李小強的“劣跡斑斑”,小林先生更是小心翼翼的應付。

這盤棋李小強執黑,他開局選擇了一個“星,無憂角”的布局。這個布局很常見,在過去很多年很常見,在現在這年代也很常見。哪怕一直到後世,這個布局依然很常見。在研究小林先生棋譜的時候,這種布局也多次出現過。而小林先生應對的方法,也沒有脫離國家隊的研究範圍。

特別是棋盤右下角的一個流行變化,目前在日本棋壇非常流行。好像小林先生也很喜歡下,在他最近的對局中經常能夠看到。他在和李小強的比賽中,又下出了這個流行變化。而聶旋風“發明”的新手,其實就是20多步棋以後的一個“變招”。

當然,這個“變招”不屬於“飛刀”之類的範疇。這步棋比較“虛”,更像是一種布局的構思,屬於引導棋局流向的範疇。有了這步棋,並不是說一定就能夠獲得優勢,但可能更容易導致局勢的多變。所以聶旋風會說:這步棋可能更符合李小強的胃口,但是在實戰中並不好掌握。

對局室內,小林先生對於李小強的“新手”並沒有想多久,他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對於他的選擇,並沒有出乎李小強的預料,也沒有出乎所有觀戰棋手的預料。

的確。目前畢竟在布局階段,對於這種“虛”和“實”的交換。如果看不到明顯的虧損,那麽有“地鐵流”之稱的小林光二先生,他基本上都會選擇“實”。

很快的,對局雙方在棋盤右下角完成了一個新變化。李小強的黑棋取外勢,而小林先生的白棋獲得角部的實地。

對於這樣一個變化,中間的過程先不管它,那麽最後的結果是怎麽樣呢?

“局部兩分,但感覺上黑棋好下。如果對手不是小林光二的話,我甚至可以認為小強的黑棋優勢……”

在中國的研究室內,聶旋風歪著腦袋,他注視著最新的進程。然後他說出了自己的判斷。當然,由於這個變化是中國棋手拆過的,所以“聶總教練”的判斷,也基本代表了中國棋手的普遍意見。

當同樣的最新進程傳到日本棋院後,日本棋手的意見就沒有那麽統一了。藤澤秀行堅持說黑好,坂田榮男卻說白棋完全可戰。武宮正樹對小林先生的下法嗤之以鼻,但加藤正夫卻對白棋的選擇大加贊賞。當然,其他棋手的意見沒有那麽極端。不過也是眾說紛紜,並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

說實話,這種現象雖然看似矛盾,但在圍棋中卻很普遍,非常普遍!和其他棋類遊戲相比,這種現象可能也是圍棋獨有。至少是圍棋這個特征特別明顯。

例如今天這個局面,在今天的比賽中,其實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在這個局部,李小強和小林先生算是完成了一個“定式”。一個比較典型的“勢地對抗”的定式。在這個局部,小林先生的白棋獲得了實地,而李小強的黑棋獲得了“外勢”。

大家都知道,圍棋中的“實地”,是可以用“目數”來計算的,既然能夠“量化”,那麽這個判斷就比較容易,也比較具體,只要一說“這塊實空價值多少多少目”,那麽大家都能明白。

相對於“實空”呢?“外勢”的價值就沒有那麽容易判斷了。圍棋中最常用的一個判斷方法,其實就是運用一個“等價原則”。

例如李小強他們今天下出來的“定式”。如果不考慮其他任何因素的話,那麽單就這個局部,因為是“局部兩分”嘛,那麽就可以簡單判斷為“等價”。

假如說白棋的實空有20目,那黑棋的那道外勢呢?也就可以算他有20目。

當然,這是一種最普通,也最常見的比較判斷方法。對於普通業余愛好者來說,能夠知道這個原理就可以了。但是在這種職業圍棋頂級大賽中,僅僅知道這個是不夠的。

在目前的局面下,對於白棋的“實空”判斷,基本是沒有什麽問題的。大家不僅不會算錯,其實這些實空也比較確定,在整盤棋中,不會有什麽變化。但是李小強的“外勢”呢?這不僅要依靠“等價原則”才能確定它的價值。其實隨著局勢的變化,這道外勢的價值也會變的。

圍棋中還有一個棋理:“外勢形成得越早越好”。這句話應該很有道理。這樣一條“棋理”,也普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可真要有人較真的話:什麽叫“越早越好”呢?這就比較模糊了,恐怕就沒人能夠說得清楚吧?

必須承認,即便是圍棋中的超一流高手,其實也說不清楚!實話說,這就是圍棋的魅力,這就是圍棋和其他遊戲不一樣的地方!大家平時能夠看到高手的分歧,所謂“實地型”“均衡型”,“厚勢型”的棋風。不就是在這種地方產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