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古今巧合(第2/3頁)

不僅如此,到了明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更詳細的描述了。例如明人許仲冶在“石室仙機”中就對圍棋九品作過這樣的解釋:

一品入神,是指:“變化不測,而能先知,精義入神,不戰而屈人之棋,無與之敵者,這算上上。”

如果用現代的話說,這裏面的關鍵在於“能先知變化,能不戰而屈人”。這大概就被認為是圍棋中的“最高境界”。

而二品坐照呢,是指:“入神饒半先,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虛善應”的本領。這算上中。

在這裏面,“不勉而中”的“勉”是“勤”的意思,可以解釋為“不費力而擊中要害”。對方無論出何招,我都能擡手破之,毫不費力。這和三品的“具體”相比,“坐照”無須見招再破招,而是隨手一招破盡天下之招的境界。

在金老爺子的武俠小說,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描述了。例如令狐沖的“獨孤九劍”,是不是和圍棋中的“坐照”很相似?

有趣的是,當金老爺子問李小強達到什麽“境界”的時候,李小強老老實實的回答,自己目前可能也就勉強達到了“具體”的境界。在這一層次中,大概就是能夠做到“見招拆招”的地步。對比這樣一個境界,李小強認為自己目前的水平也就這樣。

記得大家當時在聊天的時候,大家還在取笑李小強假謙虛,因為新晉世界冠軍都只是“具體”的話,這讓圍棋界那麽多“入神”情何以堪。不過話要說回來,其實段位制度發展到現代,應該說早就變味了。對這一點大家也是心知肚明。

例如日本圍棋界初創段位制度的時候,他們也曾經認為:“上手”是可以依靠努力達到的,而“名人”必須是“天授”。真要說起來,在“禦棋城”時代的日本圍棋界,他們其實也就是按照這個來嚴格執行的,直到現代才變了味。

當時在聊天的時候,由於周圍有很多“入神”在,因此這個話題好像有點不方便說。當時大家就反過來找。想把金老爺子刻畫的那些武俠人物對號入座。看看那裏面究竟有多少個“入神”。不過當大家找來找去後才發現,要說金老爺子刻畫的那些人物雖然很精彩,個個看上去都很厲害的樣子。不過“入神”的人物卻意外的少。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如果令狐沖都只能是“坐照”的話,那麽大家就按照這個標準套。最符合“入神”要求的,可能就是那個“掃地僧”了。而其他人呢,感覺總要差一點。

在那時,李小強就體現出一位資深“金迷”的本事了。他當時就和金老爺子說,在三聯版的“天龍八部”中,有一個細節描述慕容博的“一擋一退”,那個就有“坐照”的境界,可惜新版中被刪改了,這個細節沒有出現。李小強問金老爺子,當時你是不是認為慕容博沒有資格“坐照”,所以才把這個細節刪改的。

而在金老爺子另外一本“笑傲江湖”的小說中,泰山派有一招名為:“岱宗如何”,如果有人能練成話,這個應該就是“入神”的境界。不過在小說裏,金老爺子也並沒有安排人物練成。

當李小強說出這番話以後,那根本就不用說,金老爺子肯定就對他刮目相看了。因為無論是慕容博還是泰山派,在原書中都是龍套,扮演的都是配角。大家能夠知道虛竹那個橋段並不奇怪。如果能夠知道這個,那就必須是資深金迷。而且必須是懂中國傳統文化的,最起碼了解圍棋九品制的資深金迷,才可能注意到那樣的細節。

作為一名超級棋迷的金老爺子來說,那他不把李小強引為知音才怪。因此當他聽到方老發現了什麽好玩的東西,而且這個東西還和李小強有關。他才會興致勃勃的急忙追問。

“你先來看看這個,特別是這句話等你看完這句話以後,你再想想小強和藤澤秀行先生比賽時候剛下出的那步新手。你就明白我為什麽說小強不夠意思了……”

方老邊說話的時候,邊掏出一件文稿一樣的東西給金老爺子看。看得出來,這應該是方老剛剛寫成的一篇“考據文章”。看那個樣子,這篇文章應該還沒有完全寫完,這個應該是草稿。

在這個時候,李小強也湊了上去。因為李小強很想知道,自己雖然打著一個“古棋傳人”的名號到處招搖撞騙。可是李小強實在搞不清楚,方老的考證,不是一直只限於那堆發黃的古籍嗎,這和自己又有什麽關系呢?難道還真有那麽巧的事?自己無意中領悟了什麽古棋真諦?

李小強湊上去以後,首先入眼的是這樣一句話:

“凡點角後必爭二四之扳始暢,外系三六仍可借夾周旋。若三七則受一虎之傷。四六更被虎而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