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遁去的一(第2/3頁)

一頓滔滔不絕之後,李小強停止了“顯擺”,他的話也終於回到了正題。只見他指著棋盤上的一個棋形說道:

“大家注意了,我今天最想說的是這個棋形,這個棋形,收錄於我們國家的‘忘憂清樂集’。大家都知道,‘忘憂清樂集’是我國宋代的一本圍棋古籍。由於這本書出現的年代最早,那麽我們可以把這個版本的‘七賢勢’,視為‘七賢勢’的‘原創’。我這樣說大家應該沒意見吧?請注意了,我現在想請大家好好再觀察一下這個最古老的原創,看看它和其他版本的‘七賢勢’到底有什麽不同。因為在我看來,這個‘原創’非常有意思。它與眾不同!在這所有版本的‘七賢勢’中,它也最有內涵!我甚至認為,如果大家了解了這道題目的內涵。那麽對於中古棋的思路,中古棋蘊含的哲學思想,或多或少也能有所理解吧。”

“哦?!”

聽了李小強故作玄虛的一番話,這下很多人都來了興趣。很多人都把目光對準了這個“七賢勢”的“原創”。想看看這個題目到底有何與眾不同。

賣完這個關子後,李小強面帶微笑的站在原地。他並沒有接著說下去,而是留給了大家充足的考慮時間。李小強同時知道,今天在場的有那麽多行家,而這個“七賢勢”其實並不難。因此很快就會有人發現這個“原創”到底有何“與眾不同”。

不出李小強所料,當一眾職業高手研究一個業余中級的題目,那自然很快就會發現問題。今天最先反應過來的,恰好就是韓國的李石佛。只見他對著棋盤看了1分鐘左右的時間,他擡起頭來,他若有所思,同時又有點遲遲疑疑地說道:

“咦?這個題目確實很有意思,這裏面好像還蘊藏著其他的變化啊。不過……不過這樣子不算是‘失題’嗎……”

“失題”!

對於一道圍棋的死活題來說,所謂“失題”,就是指這道死活題本身有問題。在這裏面,一般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解答的方式有問題,或者說這種解答方式其實並不成立。例如發陽論中那道著名的“黑先黑死”,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而另外一種呢,一般是指這道死活題本身不太嚴謹,很可能存在多種解題方案。那麽按照現代的論調,通常也認為這樣子也叫“失題”。

那麽李石佛指出的“失題”,到底是那種情況呢?

等到李石佛最先反應過來後,其他很多高手也紛紛反應過來。這個時候大家都看出了這個“原創”的問題,同時也都認可了李石佛的意見。

沒錯!如果按照現代的標準,這道最古老,最原始的“七賢勢”確實是“失題”了!要說這道題目雖然最早是收錄在“忘憂清樂集”中,但是這道題未必是“忘憂清樂集”作者的原創,真正的原創作者並不可考。經過現場這麽多高手的研究,大家發現這道題目還真有漏洞,或者說裏面還隱藏其他變化。要解開這個題目,大家發現除了用標準答案一樣的“一,2”路妙手外,黑棋的包圍圈還有漏洞,如果一個不小心,被包圍的7個白子居然還存在一個很巧妙的突圍手段……

大家都知道,既然是做圍棋的死活題嘛,那考校的就是做活和殺棋的能力。可是在這個最原始版本的“七賢勢”中,白棋居然還能突圍。那麽這是什麽情況?能夠突圍的題目,這還能叫做死活題嗎?這樣的死活題還有什麽存在的意義?最最起碼,這種情況也算是“一題多解”的失題吧?

“我知道大家的想法,如果按照現代的思路,我也承認這道題目是失題了。不過我現在想請大家思考一下,大家來想想這位原創作者的意圖,這位前輩在創作這道死活題的時候,他留下來的這個破綻,到底是因為他不夠嚴謹,還是人家故意有意為之呢?”

到了這個時候,終於來到了問題的關鍵。李小強的這個反問,其實就是他真正想引起大家思索的地方。李小強甚至認為,在這樣一個問題上,其實很能反映一種古今差異,一種圍棋思想,一種對於圍棋理念的差異!

“佩服!我現在終於知道您的想法了。從某種角度說,在今天的決勝局中,我不是輸在圍棋技術上,而是輸在您這種圍棋理念和圍棋思想上。我輸得一點都不冤啊。再次謝謝您……”

最先反應過來的,依然是李石佛。當他開始說話,當他的話被翻譯翻給李小強聽到。在這一刻,兩位青年終於相視一笑,兩人惺惺相惜。

沒錯,李小強現在相信李石佛應該是了解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了。

那位設計“七賢勢”的前輩,人家當然是有意留下這個突圍之路。因為如果不是他故意這樣做的話,那麽他完全可以在外面的包圍圈中隨便多加幾枚黑子。要知道,在設計一個死活題的時候,這樣做是非常簡單的。這點正如後世各種不同的“七賢勢”版本。可以這樣說:要留下這條“突圍之路”,其實要比“抹去破綻”難度大得多。因此可以確定,這個題目設計成這樣,那絕對是人家有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