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初段的變遷(第2/3頁)

日本剛確立段位制度的時候,段與段之間是有嚴格界限的,等級相當森嚴。九段和八段下是“先相先”的棋份,和七段下就是“定先”……如果按照“先相先”,“定先”這種方式依次類推,那麽到了最後,九段和初段的差距,大概是讓3到4子左右。這應該是最初的等級劃分。

這要怎麽說呢?用個形象的例子舉例說明,如果按照這種等級劃分的話,那麽後世網上所有的9D,以及部分8D,應該都具備古代的“職業水平”。

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實最主要是隨著圍棋的普及,學棋的人越來越多,職業門檻也慢慢提高了,到了現在這個年代,九段和初段的差距,大概就是2個子左右。比如像常韌聖和羅神豬這一輩棋手,他們在成為職業棋手的時候,和頂尖棋手大概就是2子的棋份。

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韓國圍棋的強勢崛起,也隨著圍棋在中國越來越普及,職業門檻又再次提高了。比如到了後世,想跨過職業圍棋這個門檻,如果你沒有達到頂尖棋手讓先的水平,那麽想通過定段考試,那基本上沒有可能。尤其是在韓國,韓國的情況更誇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普遍認為韓國初段的實力最強,這也是韓國累累上演所謂“初段風暴”的原因。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因為不同體制造成的。韓國的初段為什麽這麽強?這是因為他們的職業門檻特別高,每年的入段名額特別少。最寬松的時候,韓國每年也只有6個定段名額,後來甚至還在削減,每年只有2到3個定段名額。

他們為什麽要這樣做?這其實也是市場容量決定的。因為圍棋畢竟是個小眾項目。而且圍棋的情況畢竟特殊,棋手的職業生涯普遍比較漫長。換句話說,圍棋界的“新陳代謝”比較緩慢,假如放開職業門檻,那麽職業棋手的人數就會劇增,這樣的話,整個市場就容不下那麽多職業棋手。就是考慮到這種情況,因此韓國棋界在這一關上卡的特別嚴。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有那麽一段時間內,韓國初段給人的感覺特別強。

想想看,頂尖棋手讓先水平,這要是在日本古代的話,那也是七段“上手”啊,到了後世,你必須達到或接近“上手”水平,才可能通過職業門檻。

中國的情況稍微不一樣,在中國,雖然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每年畢竟還有20多個入段名額,因此環境要寬松一點。中國為什麽這樣做?這是因為和日韓相比,中國業余和職業的界限相對比較模糊。在中國,大家都清楚這樣一個事實,你即便成功通過定段考試,你也未必有什麽職業比賽可下。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你,未必就算一名真正的職業棋手。這就是中國和日韓的最大不同。

在日韓,你通過了職業考試,那就相當於你獲得了一個“身份證明”,只要你有本事,你就可以參加任何職業比賽。因此他們要嚴格控制這個“身份證明”的頒發。在中國呢?你獲得職業初段的身份,更像是一種“水平認證”,這個證書,只證明你已經達到了職業水平,而不能確保你真正成為一名職業棋手。你要想真正依靠下棋養活自己,那還需要不懈的努力。

以上這個,就是不同體制造成的差距。

到了後世,日本圍棋的頹勢,其實在新初段上也體現得很明顯。李小強記得,進入新世紀以後,有一次同樣是“若獅子戰”,小林覺作為當時日本的在位“棋聖”出戰這個比賽。比賽中,同樣是在讓2子的情況下,小林覺輕松擊敗新初段。剛剛看到這則新聞報道的時候,李小強就感慨日本圍棋的後繼乏人。在中韓棋界,小棋手們都必須達到“上手”水平才有可能定段成功了。而那個時候的日本新初段,還是只有頂尖高手讓2子的水平。可見他們國內學棋的人的確是越來越少,競爭環境遠沒有中韓那麽激烈。

中國方面確定由馬小飛出戰後。韓國方面的出戰人選也已經確定了。可能是基於和中國代表團同樣的考慮,韓國出戰人選是徐奉洙,他是上屆“富士通杯”8強,也是本屆韓國代表團唯一的種子選手。

等到大家興致勃勃的走進會場,準備出席這個別出心裁的開幕式。日本棋院的人選也已經確定的,是趙治勛先生。當大家知道這個消息後,這在會場引起了轟動,大家一致認為,日本棋院派趙治勛出場,是不是有點“出手太重”了?這對新人的成長可沒什麽好處。

大家為什麽會這樣認為呢?如果說馬小飛的讓子棋功夫,那只有國內少數人知道。那麽趙治勛先生的讓子棋水平,可是在全世界範圍都威名赫赫。

趙治勛最有名的一個事件,那還是好幾年前,趙治勛先生第1次成為日本“大三冠”的時候。日本方面舉辦了一個特別升降棋戰,由趙治勛對當時日本的青年俊才,由山城宏,小林覺和王立誠組成的新銳組合。下這個比賽的時候,這3位都已經是七,八段的高段棋手了,而且在當時的日本的成績也非常好,屬於當時日本最優秀的青年棋手。從他們後面的發展來看,這幾位棋手也確實非常不錯,小林覺,王立誠後來都獲得過日本的“棋聖”頭銜,他們和依田紀基一起,是日本“後六超時代”最傑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