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六合之棋(第2/2頁)

一盤棋到底該怎麽下?正如“孫子兵法”說的那樣“夫戰,以正合,以奇迎”。圍棋這種遊戲和兵法相通,到了職業棋手這個層次,最重要的是做好“正奇結合”。

在世人眼中,吳清源先生的圍棋是“奇”的,他的很多思路和想法,每每出人意料,給人一種出其不意的感覺。就像世人評價黃龍士:“龍士如天仙化人,絕無塵想”。這句話套用在吳清源先生身上,其實也非常合適。

學習吳先生的“六合之圍棋”,關鍵就是學習這種正奇結合。為什麽那麽多人學習吳先生的棋,只有芮廼偉和王立誠能收獲明顯的進步?這也是有原因的。早年芮廼偉的棋,還是存在大多數女棋手特有的狹隘因素,因此她學習吳先生的思想,這有益於她擴寬思路,這樣一來,她學習的效果自然就立竿見影。

王立誠先生差不多也是同一個道理。早年王立誠先生的圍棋很“正”,但是在“奇”的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他通過學習吳先生“二十一世紀圍棋下法”,後來他下出來的圍棋,在“正奇結合”方面明顯做得更好。他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他後期的戰績明顯大幅度提升。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別人都認為吳清源先生的棋是“奇”,他自己是這樣認為嗎?當然不是。

只能說吳清源先生的圍棋在“正奇結合”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仔細分析他很多思路和想法,雖然每每出人意表,可是深研下去的話,又會發現這些招法隱隱符合棋理。符合棋理,那當然就是“正”。一位棋手能做到看上去“奇”,其實是“正”,這就非常了不起了,這就是真正的“正奇結合”。因為吳先生達到了這種境界,所以他被人稱作大師。

要簡單了解這個境界,可以舉個簡單例子。棋局落後時候放出一個“勝負手”,像“勝負手”這種東西,當然可以歸類為“奇”。“勝負手”這種東西可以分為兩種。有一類“勝負手”想要獲得成功,那就必須寄希望對手應錯。這樣的“勝負手”,那當然就可以歸類為標準的“奇”了。

還有一類“勝負手”,它表明上看上去也是“出其不意”,但是你想對付它的話,卻又會發現相當困難,因為這個手段是符合棋理的。也就說你即便下出最正確的應對,你吃虧也在所難免。

這兩種手段的對比,那種手段的境界更高?那毫無疑問是後者。在吳先生的職業生涯,他就經常能夠下出這樣的棋,因此他能得到世人推崇。

可以這樣說,別人認為吳先生的棋是“奇”,但他自己肯定不會這樣認為。他一定認為他自己的棋相當“正”。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會把自己的圍棋思想,稱作“六合之圍棋”。

李小強甚至認為,兩年前吳先生授書給自己的時候,他肯定認為他的棋是“正”,而自己的棋是“奇”。所以他才會想用他的“正”,來中和自己的“奇”。以期達到讓自己提高的目的。

“富士通杯”8強戰出現奇怪的一幕,兩位第2天就要碰面的對手,頭天卻在那裏相談正歡,他們對著一盤棋研討得津津有味。到了後來,另一位當事人趙治勛甚至也加入進來,大家研究了好幾個小時才盡歡而散。

到了第2天,6月份第1個周末,李小強和王立誠先生的比賽正式打響。這一盤棋兩人殺得很激烈,但是李小強不清楚,這盤棋能不能達到讓藤澤秀行先生“感動”的程度。

因為現在的王立誠先生,他看上去技藝還沒有大成。他至少在“正奇結合”方面還做得不盡如人意。整盤棋雖然殺得很激烈,不過等到李小強奇兵突出以後,李小強的形勢早早占據上風。

到了下午5點差一點。

“總算領教了小強的高招啊。”

對局室內的王立誠先生苦笑一聲,他示意中盤認輸。李小強報以微笑回應:

“承讓了……”

1995年6月上旬,李小強自己定義的“巔峰對決”第2場比賽結束。李小強再次強勢殺人世界大賽4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