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後面的目標(第2/3頁)

李小強知道,韓國女子圍棋的真正崛起,那要等到芮廼偉成為韓國“客座棋手”才開始。由於她的加盟,才讓韓國女棋手的整體水平提高了一大截,並形成和中國棋手的抗衡之勢。

不過李小強平時並不怎麽關注女人圍棋,對於“女石佛”或者“女昌赫”的棋風特點並不熟悉,也不知道這兩個外號到底從哪來。因此現在見華領隊詢問自己的看法,李小強只好含含糊糊地說道:

“總之看將來吧,要怎麽說呢,反正年輕總是好的。”

李小強沒想自己隨口一句“年輕總是好的”再次引發華領隊的感慨,他又從女棋手轉到男棋手。

“是啊是啊,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你說現在的那些小孩怎麽那麽厲害?尤其是韓國的那些小孩,一個個都如狼似虎,他們的成長速度明顯超過尋常,小強啊,你認為這是不是他們的訓練方法更科學?因為很多人都說,他們的成長方法和你年輕時候很像啊。”

“放心吧華領隊,‘初段風暴’沒有你想象中那麽可怕。”

韓國年輕棋手的成長模式當然和李小強很像,李小強是重生者,他這輩子本來就選擇的這種修煉方法。

這種方法為什麽會看上去成長速度更快?李小強認為這主要是符合事務的一般規律。這種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麽?就是強調基本功,強調“三大一從”,大運動量,大量對局,從實戰出發。

如果把圍棋分為“抽象”和“具體”兩個部分,這種方法就是“抽象”的什麽東西先不管,先掌握好“具體”的再說。李小強認為這種方法有其科學的一面,對於年輕人來說,那些實實在在的東西,那些“具體”的東西,理解和掌握起來當然要容易一些。

就那自己和常韌聖來作比較,李小強從來不認為自己的天賦會比常韌聖更到。那自己的成長速度為什麽會比他更快?因此自己從小注重基本功,注重那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反觀常韌聖,他用日本圍棋那邊傳過來的傳統方法,在基本功還沒有練好的基礎上,就注重一些“虛”的東西。

圍棋中那些抽象的東西有用嗎?當然有用,而且這些東西用處很大。不過李小強一直認為,想要讓這些“虛”的東西發揮,你需要相應的基礎作為匹配。

比如說現在的常韌聖。

盡管李小強認為這種方法有其科學的一面,但李小強還是和華領隊說:“初段風暴”並沒有那麽可怕。

這不是李小強用來敷衍華領隊的,這是李小強現在的真實想法。是他水平成長到現在這個程度後,他產生的新的感悟。

首先來看事實,在真實歷史中,自從“公開賽”賽制成為世界大賽的主流,幾乎每年都會上演所謂的“初段風暴”,年輕棋手的沖擊力總會讓大家津津樂道。但是話說回來,“初段風暴”的沖擊力度其實相當有限,最起碼從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過世界棋壇的格局。

“初段風暴”最猛烈的一次,那應該是韓國一位叫韓尚垠的年輕棋手,他參加預選賽的時候還是“院生”,參加“本賽”時成了初段,他在那次世界大賽中一路打入決賽。最後被李石頭斬落馬下。

很可惜那時韓初段職業生涯最高光的一次。創造過最強“初段風暴”的韓初段,他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幾年之後,他甚至連韓國的“中堅棋手”都混不上。

更重要的是,這還不是個例,這是後世世界棋壇的普遍現象。

李小強甚至認為,後世中國棋壇的那些“一冠群”其實也是這樣。和韓初段相比,他們只是多了一個冠軍而已,從本質上說並沒有什麽兩樣。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李小強認為這就涉及到這種方法的缺點。

第1,這種方法太依靠精力和體力。第2,這種方法容易養成錯誤的下棋方式或者說錯誤的思考方法。

精力和體力的問題倒是沒什麽好說,因為這也是屬於自然規律,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李小強認為真正可怕的就是第2種情況了。

由於從小就依賴精力和體力贏棋,依靠一些具體的東西贏棋。贏棋是硬道理嘛,因此很多棋手從來不想做任何改變,就這樣一條道路走到黑。

結果呢?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很多年輕棋手技術上的缺陷都相當大,一旦他們的精力體力不在,他們的成績就開始下降,他們的輸棋就在所難免。

後世的棋手為什麽流行“早衰”?20多歲就開始平庸?還有些人認為什麽這才是圍棋的真正規律,認為十幾歲或者二十多少才是一個棋手的真正巔峰棋。

對於這種說法,李小強是從來都不認同的。

李小強從來不認為20多歲就能成為真正的圍棋大師。這是李小強內心最深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