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章 點映定档(第2/2頁)

蘭斯清楚地知道這一場戰爭不可避免,因為這是一場政客的遊戲,更是一場美國全球戰略的遊戲。不管伊拉克國內是否可以發現大規模殺傷武器,這場戰爭都勢在必行。喬治·布什上任之後,民眾支持率一路下滑、岌岌可危,但是卻依靠這場戰爭表現了強硬的態度,重新贏得了民心,兩年後實現了連任。

站在十幾年後的高度回頭看,這場戰爭是徹頭徹尾的災難,引發了一系列難以收拾的後續反應。在2015年九月份的歐洲難民潮之後,美國政府更是千夫所指。但,如果重新回到2003年的歷史節點上,伊拉克戰爭還是無法阻止。這,就是政治,也是利益。

面對這樣的情況,即使是派拉蒙影業也必須小心謹慎起來。從聖丹斯回來之後,派拉蒙內部就召開了數次會議,最後確定了一系列方針,其中就包括了“上帝之城”的點映档期。

如果放在平時,即使“上帝之城”問鼎聖丹斯電影節,派拉蒙也不會給予太多重視,畢竟這僅僅只是一部獨立電影,而且還是外語片,著實不值得一家大型制片公司大費周章;但放在這個敏感時節,“上帝之城”就顯得十分特殊了。

“上帝之城”是一部和戰爭沒有任何關系的作品,蘭斯在撰寫劇本、執導電影過程之中也沒有任何暗示戰爭的部分。但是這部電影放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卻顯得別有深意——即使這根本就不是蘭斯的初衷。

電影裏對貧民窟混亂黑暗的描寫,很容易讓人們聯想起戰爭之後的災難,又或者說是戰爭之後漫長的恢復和重建時期;電影裏對暴力和血腥毫無保留的描寫,透露著鋪天蓋地的絕望,更是輕易就可以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戰爭、對暴力的排斥和厭惡;電影裏結尾對於幾個主要角色的處理,也被認為是對戰爭結局的諷刺和反對;特別是電影是由美國劇組去巴西拍攝的,講述了一個看似遠在千裏之外、事實上就在自己身邊的真實世界的故事,影射意義就更加鮮明了。

所以,派拉蒙認為,這部作品在此刻上映時再正確不過了,不僅可以重申派拉蒙反對戰爭的堅定立場,同時還可以讓電影引起更多觀眾的共鳴。

天時,地利,人和,似乎一夜之間,“上帝之城”就迎來了絕佳的上映档期。

派拉蒙影業商量之後,將電影的點映档期安排在了二月第三周的周五,二月二十一日。“上帝之城”將會在洛杉磯和紐約的七間藝術院線率先舉行點映,隨後的擴映步伐還沒有決定,將會根據電影的首映市場反應進行調整。

從聖丹斯落幕到“上帝之城”點映,前後僅僅間隔了一個月時間,完全可以說是趁熱打鐵。雖然距離年末的頒獎季遙遙無期,當年末到來時,很容易就被人們遺忘,但綜合考慮之後,這個時間顯然才是“天時”的完美契合點,派拉蒙當機立斷就拍板決定了。

“上帝之城”定档之後,第一波宣傳就悄無聲息地展開了,一月三十一日,哈維爾的博客上率先發布了一段視頻,標題表示,“真實觀眾的真實反應——來自聖丹斯電影節”。

視頻內容顯示的是觀眾們在觀看“上帝之城”時的反應,剪輯風格出人意料地采用了紀錄片的方式,真實而樸素地記錄下了所有一切,從中可以清晰看出人們表情上的驚訝、恐慌、深思、茫然和絕望,那種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網絡上自發性地出現了不少參加聖丹斯電影節的觀眾的真實聲音,他們紛紛表示,只有真正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才能感受到那種真實,仿佛將自己置身於上帝之城的貧民窟之中,真正地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熱情、躁動、不安、恐懼和絕望。

不同於聖丹斯期間的熱議,這一次的討論更加真實,也更加深刻,人人都在發表對“上帝之城”的看法和觀點,結合最近的反戰浪潮,悄無聲息地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好奇心和期待值。

二月三日,周一,“上帝之城”低調地發布了電影的首款宣傳海報。

海報之上,一個看起來不過七、八歲的孩子,右手拿著一把手槍,居高臨下地看著海報面前的觀眾,扣動了扳機,然後暢快地哈哈大笑著,露出了那潔白的牙齒,眼底閃爍著亢奮的光芒。

僅僅只是一款海報,卻仿佛將“上帝之城”所有的故事都道盡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