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批判盛宴(第2/2頁)

得益於今年暑期档的特殊性,在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的協力推動之下,幾乎所有人都把視線聚集在了“後天”的身上,這使得電影在首映之前就已經贏得了超高關注,五月份暑期档在萬眾矚目之下轟轟烈烈地閃亮登場。

首映儀式結束之後,“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這兩大山脈第一時間撰寫了影評,其實就是一個最直接的寫照。而顯然,這不是展開專業評論的僅有兩家雜志,各大報紙的各大版面都給予了積極的報道,超過兩百家媒體集中轟炸,讓“後天”終於一舉超過了今年暑期档的話題焦點“特洛伊”,在五月第一周短暫地成為了焦點之中的焦點。

在媒體的炙熱關注之中,“後天”的首批專業影評也迎來了一個爆發的小高潮,包括“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在內,多達十六家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了影評,紛紛對這部暑期档開門迎客之作給予了關注,以最高規格的姿態拉開了暑期档戰幕。

一如爆米花商業電影的特性,“後天”在影評人們的批評聲之中閃亮登場,簡直就是迎來了一場批判盛宴。

“洛杉磯時報”僅僅給出了四十分的糟糕成績,“故事真的太愚蠢、太兒戲、太幼稚了,幾乎讓整個觀影過程無法安定下來,只能像是患上了好動症的八歲孩子一般,根本無法抑制頻繁上衛生間的沖動。”

“舊金山紀事報”的評論也不相上下,四十分的分數搭配上可怕的評論,“很少有一部電影可以做到:如此的壯烈、如此的恢弘、如此的盛大,但卻又如此的徒勞、如此的愚笨、如此的呆滯。”

“西雅圖郵報”的影評則十分有趣,“這是一部十分糟糕的電影,但卻十分愉快;台詞對話經常讓人昏昏欲睡,卻又不乏睿智幽默的段落。”五十分的評價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中立立場。

“每日新聞報”的分數也是五十分,“就好像布什和切尼的打包一樣,即使是民主黨再聰明,也會輸給這樣‘笨拙’的組合。電影也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即使像拍出了‘上帝之城’那樣的天才導演,也會拍攝出這樣一部愚蠢無聊的電影,就好像是‘獨立日’或者是‘絕世天劫’一般,第二周就即將會沉默的又一部暑期档‘巨作’。”

他們不僅調侃了“後天”,還順帶調侃了一下時任的總統和副總統,著實是讓人忍俊不禁。

“美國周刊”的評論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模樣,“就像所有的災難電影一般,鏡頭視角總是鎖定在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上,仿佛在災難來臨之際,全世界的焦點都在關注這少數的幾個人一般,而其他地方大規模的死亡和逃竄都成為了陪襯。‘後天’將整部電影的重量都維系在了丹尼斯·奎德和傑克·吉倫哈爾的身上——顯然,他們兩個人無法承擔起如此重量。

蘭斯洛特·施特雷洛曾經給我們帶來了驚喜,我們也期待著他能夠與眾不同。但可惜的是,他讓我們失望了。”

“美國周刊”的評分也僅僅只有五十五分,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後天”原本有更多更多的期待,但可惜的是,最終超高的期待還是化作了泡沫。

其實,這也是電影上映之前所有人擔心出現的狀況:過度的矚目往往會讓期待值達到一個高標準,這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電影上映之後達到了預期,那麽將會引爆票房市場;但如果情況稍微不盡如人意,那麽就將會引來雪崩。屆時作品將很難尋求到一個中間值。

現在的“後天”就是如此,在“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的對峙之後,媒體的批評之聲幾乎鋪天蓋地,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後天”的肩膀上維系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今年暑期档的特殊情況之下,“後天”更是陷入了一個毫無退路的境地。

不過,正如“綜藝”的絕對權威,他們對“後天”的贊譽顯然也不是勢單力薄的獨木難支,恰恰相反的是,與批評聲音相對應,贊揚支持的聲音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高度——甚至是遠遠超出預期的,將這部商業爆米花電影的能量徹底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