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次元文化(第2/2頁)

超人和蝙蝠俠完全統治了八十、九十年代的電影屏幕,雖然DC漫畫的銷量依舊難有起色,但這兩個角色卻在大屏幕上大放光彩,一度讓扮演超級英雄成為好萊塢每位演員的夢想;相對而言,漫威的“流行化”旅程卻顯得十分掙紮。

漫威曾經在1944年推出了電影版的“美國隊長”,但卻以慘敗告終,其後漫威旗下的“奇異博士”、“綠巨人”都被拍成了電視電影,1979年版的“美國隊長”甚至沒有獲得大屏幕上映的機會,直接進入家庭錄像帶市場,一直到1986年,“天降神兵”的上映,這才是漫威第二部獲得公映的作品,可惜票房依舊慘敗。

在電影市場方面,截止到1998年“刀鋒戰士”上映為止,漫威僅僅只有三部作品獲得了公映機會,成績慘淡。即使是“刀鋒戰士”,這部作品也是以R級影片的風格,相對於低廉成本取得了不俗回報,但影響力方面卻十分有限。

可以說,在超人和蝙蝠俠的帶領之下,漫威漫畫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整個漫畫市場的銷量都在下滑,但DC漫畫卻依靠電影改編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漫威缺少了其他力量的支持,逐漸開始走下坡路,1996年,漫威漫畫申請破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十年前,漫威目睹了DC漫畫的谷底;而僅僅不過十年之後,二者之間的處境卻發生了顛倒,決定性的關鍵因素,就是電影。

這也是粉絲觀點的來源,DC漫畫依靠著超人和蝙蝠俠統治電影市場長達二十多年,而漫威在整整半個世紀裏都沒有能夠走出漫畫的“二次元亞文化”圈子。可以說,對於那些不看漫畫的普通觀眾來說,超人和蝙蝠俠就是漫畫的代表人物,至於漫威……“那是什麽公司來著?”

可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真正在電影市場完成爆發,並且帶動了整個電影市場翻天覆地變革的,卻是漫威。

這不僅讓DC漫畫的粉絲們無法接受,同時也讓許多美國人都百思不得其解,就連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都頗為意外。如果深究歷史成因,市場、時機、決策等等都不容忽視,但簡單來說,成也超人和蝙蝠俠、敗也超人和蝙蝠俠。

華納兄弟很早以前就發現了漫畫改編電影的商業價值,於是從七十年代開始就堅持不懈地開發DC漫畫改編電影的可能性,成功地塑造了超人和蝙蝠俠兩個角色。九十年代後半期,“蝙蝠俠與羅賓”的慘敗讓華納兄弟狠狠栽了一個跟頭,甚至就連漫畫改編電影都一時聲名狼藉,這也使得華納兄弟將漫畫改編權束之高閣,再加上“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所以他們暫時放棄了任何嘗試。

2002年“蜘蛛俠”的大獲成功,讓華納兄弟再次將DC漫畫改編權拿了出來——他們率先考慮的自然還是超人和蝙蝠俠。

可事情顯然沒有那麽簡單,由於超人太過著名,在過去三十年時間裏無數次被搬上大小屏幕,緊身衣搭配紅色內褲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為了標志性的英雄配件,電影新作在沒有任何新意的情況下,難以讓產生審美疲勞的觀眾走進電影院,超人的改編變成了原地打轉的死胡同,尤其是克拉克·肯特的熒幕形象無法產生化學反應,於是超人的開發連續受阻。

而交給克裏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系列則煥發出全新生命力,克裏斯托弗為蝙蝠俠注入了黑暗元素,重新構建了系列故事和來龍去脈,圍繞著正義與邪惡之間對立卻又相依的哲學核心展開討論,將漫畫電影提升到了全新高度,“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更是成為了影史經典。

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納兄弟自然而然地開始向蝙蝠俠傾斜,這也使得DC漫畫的改編作品都具有一抹黑暗氣質,同時著力於深入探討英雄的個人掙紮和責任,但他們卻忽略了重要的事實:不是每一部漫畫都適合黑暗風格的,也不是每一個導演都是克裏斯托弗·諾蘭。

一個決策的失誤,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導致了難以置信的潰敗,一盤棋局變得七零八落,使得華納兄弟不得不推翻所有設定,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