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三部曲現(第2/2頁)

柯克將蘭斯與埃利達爾相提並論,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受寵若驚的贊美。在俄羅斯,埃利達爾被戲稱為“每一只狗都認識的人”,是一位真正令人尊敬的電影巨匠。

“施特雷洛的鏡頭總是充滿著暗示和隱喻,遊走在現實與虛幻之間,尤其是對畫面的運用和角色的挖掘,展現出了與年齡不相符的睿智和尖銳。‘上帝之城’的原始躁動,‘借刀殺人’的冷靜克制,‘罪惡之城’的肆意狂放,令人拍案叫絕。

在那些權威的電影榜單之中,有些電影是因為當時的特殊背景而凸顯了出來,有些電影是因為開創了一種全新類型而成為經典,有些電影是因為具有意義而備受追捧。施特雷洛奉獻的犯罪三部曲,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來審視,都可以稱得上是載入史冊的經典作品——施特雷洛的作品完美嗎?顯然不是,但是他為自己作品注入的內核、體現的風格,卻足以贏得所有掌聲。

難以想象,這位新人導演僅僅只有三十二歲,而目前為止他只拍攝了四部電影。”

從羅傑到柯克,他們都對蘭斯的犯罪三部曲給予了至高評價,字裏行間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亢奮和激動。這對於任何一名導演來說,都是超乎想象的最高待遇,這也標志著,蘭斯真正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以導演的身份開創了一片天地。

這一切都是蘭斯所沒有預料到的,也是人們所沒有預料到的——誰能想到,“罪惡之城”這樣一部邪典風格的商業電影,居然鑄就了蘭斯的業內地位。不過,當初也沒有人預料到“低俗小說”成就了昆汀的橫空出世,這就是好萊塢,這就是藝術。

柯克在“電影評論”裏也專門為“罪惡之城”撰寫了評論,他的矚目焦點延續了自己在首映式上的問題,對色彩的運用給予了詳細分析。

“僅僅是血液的顏色變化,在電影之中就有四種,無色,熒光白,紅色,芥末黃;而且每一次血液出現的形態和劑量都有所不同,根據場景、根據情況、根據人物狀態,都做出了不同改變。每一種顏色都隱藏著不同的意義,最直接的就是痛苦的層次,施特雷洛大量運用了色彩來表達人物情緒,這不僅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而且還將電影語言運用到了極致。

‘上帝之城’中,施特雷洛運用了運動化鏡頭和碎片化剪輯的方式將情緒的變化傳達出來;‘借刀殺人’中,施特雷洛又運用了燈光層次和強弱的變化將情緒的起伏展現出來;‘罪惡之城’中,施特雷洛則運用了色彩語言完成情緒的表達。

每一個鏡頭都值得細細品味,每一個鏡頭都飽含深意,每一個鏡頭都精心構圖。施特雷洛再一次向我們展現了他的天賦與才華。

在電影的最後,殺手遞出了香煙,畫面戛然而止。

此時腦海裏浮現的畫面,不是殺手是否會扣動扳機,而是自己身處於罪惡之城,又會做出什麽選擇呢?隱藏在殺手那悲天憫人的眼睛背後,卻是一顆漠然而冰冷的心臟,這讓我不由就想起了‘借刀殺人’的結局——彼時,冷酷無情的職業殺手被疲憊而倦怠壓垮了肩膀,一聲嘆息之中選擇了放棄;現在,冷血殘忍的職業殺手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遞出了香煙。

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在這篇評論的末尾,柯克寫到,“難以置信!難以置信!難以置信!”他用了連續三個同樣的詞匯來表達內心的亢奮和震撼;與此同時,他也送上了滿分一百分的評價,表明了自己的支持立場。

事實上,這不是“電影評論”第一次給予了蘭斯作品一百分,柯克對犯罪三部曲的評價也恰恰是一百分,“這是與時俱進的三部作品,這是深入靈魂的三部作品,這是載入史冊的三部作品。”

從羅傑到柯克,從“芝加哥太陽報”到“電影評論”,這僅僅只是“罪惡之城”首映式結束之後的冰山一角,一場聲勢浩大的議論狂潮這才剛剛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