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創作靈感(第2/2頁)

難道電影真正的主旨不應該是罪犯接受審判之後,身體懲罰與精神懲罰哪一個更加行之有效?又或者更近一步,真正有效遏制犯罪的是身體痛苦還是精神恐懼?那麽,社會冷漠所造成的疏離、孤單和恐懼,又在犯罪過程中扮演著什麽角色?

“水果硬糖”不是、也不應該是犯罪三部曲的延續,它更多是從一個單獨的個體案件出發,去深層次地討論犯罪本質,以及社會成因、個人心理成因,諸如此類等等。沒有批判,沒有審視,沒有反思,更像是一種自我討論和探究,如果說犯罪三部曲是一脈相承的,那麽“水果硬糖”則回到了原點,站在另外一個位置上,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同樣的社會問題。

不過可惜的是,在上一世的劇本之中,可以看得出來,布萊恩應該也是舞台劇出身的編劇,電影大量對兩位主演的內心變化和精神狀態進行了描寫,仿佛鏡頭就是一個舞台,但他卻沒有能夠對這些主題核心進行深入挖掘和探討,仿佛僅僅只是滿足於打造一部心理驚悚電影而已。

當然,導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水果硬糖”的導演大衛·斯雷德(David Slade)並不有名,這部作品是他的長片處女作,之後執導了“三十極夜”和“暮光之城3:月食”等作品,但更多時候還是活躍在電視劇領域。“漢尼拔”就是他的作品。

從他的作品清單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對於細節張力的處理、驚悚氛圍的營造以及唯美暴力的勾勒都是十分出色的,在驚悚動作電影裏具有不俗造詣。這也是上一世“水果硬糖”最終成品風格的來源。

但,大衛對於人物角色的塑造並不擅長,這丟失了布萊恩劇本裏的許多精髓,也丟失了進一步挖掘和升華的機會;另外,大衛過於注重驚悚氛圍的營造,但卻失去了對劇情的把握,這使得故事變得略微單薄,同樣也失去了對動機、對心理、對人物的刻畫,導致觀影結束之後只剩下驚悚和恐懼,卻少了反思。

可以說,這幾乎是所有驚悚電影或者恐怖電影的通病。當初蘭斯在拍攝“借刀殺人”時,為了刻畫角色,犧牲了驚悚氛圍的刻意營造,取而代之的是以燈光營造出那種疏離感和清冷感,這也是有代價的,“借刀殺人”並不恐懼也不驚悚,反而始終有種壓抑的爆發感;相對應的,也讓電影得以更加深入,更加震撼。

有得必有失。

“水果硬糖”是一部不俗的作品,劇本的立意、舞台劇的架構、導演的用光和節奏處理、驚悚氛圍的效果等等,這些都足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也僅此而已。從電影所取得的成績就可以看得出來了,票房、影評人、觀眾都沒有太過狂熱。

“水果硬糖”上映十年之後,其實在租賃市場還是引起了不小反響,IMDB上打分人數達到了十二萬人,這就說明了電影是具有吸引力的,而且引發了不少爭議;但分數卻始終不上不下,沒有能夠創造奇跡。

當蘭斯看到“水果硬糖”出現在黑名單上時,他腦海裏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如果由我來拍攝,那將會是什麽模樣?

這個想法冒出來之後,蘭斯就沒有辦法停下來,他不僅開始思考著,自己會如何對劇本做出修改,如何利用台詞將人物形象塑造起來,又如何通過演員的表演將氛圍營造出來,他希望與“借刀殺人”區分開來,將更多的光線運用在“驚悚”之上;同時也開始思考著,在這樣一個狹小的舞台空間裏——整部電影超過四分之三時間都在同一個屋子裏發生,如何調度鏡頭、如何利用狹窄空間突出兩個人的對峙感,這讓蘭斯重新回到了上一世外外百老匯的時候……

比起“女王”來說,“水果硬糖”是一部更加純粹的舞台劇劇本,同時也更加有趣,更加接近蘭斯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激發出蘭斯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

想到這裏,蘭斯猛然就坐直了身體,把對面的三個人嚇了一跳,他直接拿起手機撥通了富蘭克林的電話,跳過了客套環節,“‘水果硬糖’,在黑名單排……呃,七十七名的那部作品,你可以把劇本傳真過來給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