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國際聲望(第2/2頁)

“我們當年主要的時間都花費在莎士比亞身上了。”蘭斯微笑地回答到。

“噢,獨一無二的卻又令人惱怒的莎士比亞。”勞裏的調侃讓蘭斯不由莞爾,“你覺得如果把蘭·卡琉版本的‘理發師陶德’,改編成為電影,怎麽樣?”

“電影?”蘭斯尾音輕輕一揚,雖然他猜測到了勞裏找自己肯定不是為了閑聊,但勞裏的話題核心居然是“理發師陶德”,這確實是又些許意外,“不是所有戲劇都適合搬上大屏幕的。”

“但這一部呢?”勞裏毫不放松,進一步緊逼。

在歷史上,“理發師陶德”先後四次被改編成為電影,但都失敗了。主要還是劇本的原因,最後一部“理發師陶德”電影是1970年拍攝的,叫做“嗜血屠夫”,比經典戲劇劇本問世的1973年還早了三年,那些作品都把這個故事拍攝當做驚悚恐怖電影來拍,薄弱的劇本和蒼白的人物,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在那之後,這套戲劇雖然在舞台上大發異彩,但卻沒有人再將其搬上大屏幕了。

蘭斯端起了手中的香檳輕抿了一口,“所以,你是在邀請我完成這項工作?還是邀請我評價這份工作的可行性?”

“噢?這有什麽不同?”勞裏好奇地詢問到。

蘭斯聳聳肩,“很簡單,如果你是詢問我改編的可能性,我會告訴你,這是一個絕佳的主意。”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由於原創劇本的缺乏,漫畫、小說、遊戲全部都成為了電影產業的捕獵對象,戲劇自然也不例外,越來越多戲劇開始搬上大屏幕,但其中能夠取得成功的,著實不多,“芝加哥”算一個,“虐童疑雲”也算一個。可是,整體而言,那些出色的經典改編作品還是出現在上個世紀,“欲望號列車”、“推銷員之死”等等,新世紀之後的改編終究還是缺少了戲劇的靈魂和深度。“但如果是把這項工作交給我,我認為這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你太謙虛了。”勞裏笑著搖了搖頭,“除了你之外,沒有人更加適合了。”出身倫敦西區、優秀的劇本功底、出色的戲劇理解能力、傑出的電影詮釋能力,再加上備受矚目的演技功底……勞裏說的不是客套話,如果在目前所有導演之中,找出一個能夠勝任“理發師陶德”改編工作的,絕對非蘭斯莫屬。

更何況,以蘭斯現在如日中天的聲勢,更是錦上添花。不僅僅是在北美,即使在歐洲這片藝術百花齊放的土地之上,蘭斯的聲望也在快速崛起。當然,這裏說的不是“人人都愛蘭斯洛特”,歐洲是一個喜歡批評的地方,越是藝術的東西就越私人,每個人的審美和喜好都各不相同,批評聲是從來不會平息的,在歐洲,所有人眾口一致都稱贊的藝術,幾乎不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蘭斯對於商業和藝術的結合探討,卻是引發了諸多討論,這種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歐洲得到了諸多認可,也就是說,其他商業電影作品在歐洲藝術圈是不具備討論價值的,即使批判都懶得發聲,但現在蘭斯的作品也是一個意外。

這種聲望的擡頭,成為了蘭斯縱橫全球的重要標志。

放在勞裏這樣的制片人眼中,情況就簡單了許多:一個項目交給蘭斯,這就足夠了,至於蘭斯想要拍攝藝術作品還是商業作品,他們完全可以信任蘭斯。這一份信任的重量,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花費了二十年去爭取,一直到“辛德勒的名單”取得了成功之後才得到。但現在,蘭斯就已經牢牢地掌握在了手心裏。

不過,掌握了主動權的蘭斯,卻清楚地知道信任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所以,他也不爭辯,笑呵呵地岔開了話題,“謙遜是一個美德,但很遺憾,這也是我不具備的。我現在倒是更加期待著,有人能夠邀請我重新回到戲劇舞台,執導一出戲劇……”勞裏也沒有再繼續糾纏,順著蘭斯的話題就說了下去,兩個人談笑風生,輕松寫意。

可是,等蘭斯回到下榻酒店時,就在客廳的茶幾上看到了“理發師陶德”1973年的音樂劇劇本。

“前台留下來的,說是一份小禮物。”珀西解釋到,“我翻看了一下,沒有問題,所以就帶了上來。”珀西捕捉到了蘭斯眼神裏的一絲無奈,有些緊張,“怎麽了?有什麽不對嗎?需要我退回去嗎?”

想了想,蘭斯還是擺了擺手,“不用,就放那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