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雜草叢中長江750(第2/2頁)

劉子光的辦公室是用原來的小會議室改的,窗戶朝南,陽光充足,裏面設施很簡單,大桌子,長沙發,幾把椅子而已,桌子上擺著電腦,開著QQ和網頁,劉副總把腿架在桌子上,悠閑地上網,奇怪的是方霏至今沒回信息,給她發短信也不回,打電話也不接,可能是急診上來了病人吧,劉子光也沒有多想。

忽然,桌上的電話響了,接了一聽,是個蒼老而熟悉的聲音:“請問劉子光在麽?”

這不是昨天見過的王校長麽,劉子光趕緊說:“我就是,王老師您找我?”

“你在就好,找你還真不容易,昨天你給我的手機號丟了,問了一大圈,還是從廠裏的退休人員聯系單上找到你家的電話,又問了你上班地方的號碼,對了,既然你在,那我過半小時之後到,找你有點事商量。”

王校長六七十歲的人了,哪能讓人家來找自己,劉子光忙說:“不用了,我剛好要出去,王老師您在哪裏,我過去。”

王校長說:“我就在咱們子弟中學的辦公室裏,你記得地方麽?”

“怎麽能忘呢,那可是我的母校,您等著吧,一會就到。”

放下電話,劉子光出了辦公室飛身上車,騎著自己那輛加重永久朝晨光廠子弟中學方向駛去。

劉子光所住的高土坡棚戶區,其實是兩個老國營工廠的宿舍區,這兩個廠一個是晨光機械廠,原來是兵工系統的,後來轉了地方就一蹶不振了,劉老爸就是這個廠退休的,還有一個廠是紅旗鋼鐵廠,規模也不小,劉子光的媽媽以前在鋼鐵廠上班,這兩個廠的男女青年工人素來有聯姻的傳統,高土坡不少小孩都是兩個廠子工人的結晶。

老國營大廠都很注重生活配套設施,既有工會婦聯團委這些機構,還有大食堂、集體浴室,托兒所、小學、中學等硬件設施,晨光廠和紅旗廠各自發揮長處,互相配合,紅旗廠辦了托兒所和小學,晨光廠辦了中學,培養了整整一代工人子弟。

現在廠子不行了,原來的三產都分割出去了,或者出售,或者出租,比如原來的職工浴室,就是現在的華清池洗浴中心,原來的廠俱樂部,就是現在的益蟲網吧,唯有子弟學校還在堅持運行,牌子依然沒變。

對於自己的母校,劉子光還是很有感情的,他熟門熟路的騎著自行車進入了晨光機械廠的大門,廠區面積很大,想抵達子弟中學,穿越這片空曠的廠區是最便捷的。

門衛室裏有幾個大漢正在打撲克,根本看也不看外面,廠子都快倒閉了,除了幾個承包出去還在開工的車間外,到處是一人多高的茅草,野貓到處竄,高大的紅磚砌成的車間廠房,破敗不堪,沒有一扇窗戶的玻璃是完好的,車間的大門用粗鐵絲纏死,但通過殘破的窗戶能看見裏面擠滿了厚厚的一層灰塵。

劉子光面前似乎浮現出一幅畫面,自己背著書包從子弟中學出來,跑到廠子來找爸爸,正遇到工廠下班,電鈴聲之後,漫廠區都是工人和自行車,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

“唉,我的童年啊……”劉子光感慨道,他又何嘗明白,他緬懷的只是自己的童年而已,但對於廣大已經不能上班的工人來說,那卻是他們一生中最寶貴的黃金歲月啊。

騎著自行車走馬觀花,忽然劉子光被草叢裏的一堆廢鐵吸引住,過去撥開亂糟糟的雜草一看,是一輛草綠色的邊三輪摩托車靜悄悄的停在那裏。

“我操!暴殄天物啊。”劉子光撫摸著銹跡斑駁的車身,看金屬銘牌標記,還是1979年國營贛江機械廠出品的,粗獷的線條、對置雙缸、水滴形油箱、橫置彈簧坐墊、平直的車把,都讓劉子光回到了那個物質貧乏的改革開放初期年代。

這輛飽經風雨的邊三輪摩托車一定是廠保衛科的遺產,想當年保衛科那些叔叔可真是威風,開著長江750,頭戴鋼盔身穿帆布工作服,車鬥上架著56式班用機槍,牛逼到掉渣渣啊,年幼的小劉子光很想摸一下,那個和氣的保衛幹事叔叔和爸爸挺熟的,還帶著他兜了一圈呢。

再看這輛邊三輪,雖然銹跡斑斑,但是沒有損失多少零件,車胎雖然扁平,一點氣也沒有,但花紋還在,劉子光忍不住上去撫摸起來。

“幹什麽的!”一聲怒吼傳來,回頭一看,是個穿著工作服的小夥子,帶著紅袖章,拿著橡皮棍。

劉子光不怒反笑:“我操,是你啊,卓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