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美好的東西

送走了一臉凝重拿著報告的顏福慶,約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坐在那裏陷入了沉思之中。

那份報告,顏福慶是第二個看到的人。

事實上在經過了那麽久之後,整份報告的內容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因為約翰整合了自己在過去三十年思考的結果,提出了和美國人那份報告完全不同的思路!

美國醫學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把它推上精英教育的路子。

這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過程,但是美國擁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穩穩站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而且國家的財力、各大基金會的雄厚投入以及未來幾十年飛速發展的國家實力,都是達成這一個目標的保證。即便如此,佛來克斯納報告提出了之後,美國人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耗費了無數的美金才得以完成。

但是對於1910年的中國,這條路完全是條死路!

事實上,哪怕到了一百年後,約翰穿越而來的那個時代,中國也不可能將醫學教育推到精英化的範疇之內。所以每年高考報考醫學院的時候,唯有協和一家只有八年制臨床專業,其他幾家有招生八年制資格的院校,除了北醫曾經一度這樣之外,無不同時招收五年制的學生。協和是從洛克菲勒時代開始就是精英化教育,後世雖然三起三落,但是基本理念並沒有改變過而。北醫雖然有一段時間只招收八年制,但是因為實力、經驗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最後又重啟了五年制的招生計劃。

五年制,才是中國醫學教育的主流。

只不過和歐美各國成熟的醫學教育體系不同,中國的醫學教育體系咋一看雜亂異常,有最頂級的八年制,全國僅有十所左右的學校可以招生,其次是七年制,各省的頂尖醫學院校也有這個資格,接下來是五年制本科以及三年制專科。另外,某些院校還搞了一些“特色”,出來了六年制之類的學制。

五花八門的學制,適應的是中國的醫學教育現狀,說白了就是國情!

說到底醫學教育的投入還是太大了,基礎階段的課程需要設施完善的實驗室,需要大量的實驗動物和其他耗材,還需要大量的人類屍體;而到了臨床的階段,需要的是擁有教學實力的附屬醫院或者教學醫院。當然最重要的是,是需要足夠數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這些條件,尤其是最後一條,哪怕一百年後的中國也不可能有!

哪怕醫學教育發達如美國人,自己培養的醫學生也不能滿足需要,每年只能培養出萬把名醫學博士,大量的缺口需要用其他國家的醫學院畢業生來填充。上輩子約翰就有不少同學放棄國內的工作,跑去考Usmle,然後到美國去參加住院醫師培訓。而且據他所知,中國人的數量還算是非常少的,最多的是印度人和菲律賓人,他們撐起了美國醫院的一小片天空……

但是對於未來高速發展的中國來說,對於醫療資源的渴望卻是非常急迫!

十幾億人的數量實在是太龐大了,而之前長時間的欠賬讓中國的醫生數量遠遠不足,護士人數更是少得可憐。而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去不起醫院看不起病的情況雖然依然存在,但是已經是少數人了。

只不過……

因為發展的不均衡,大量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比如說北京一個城市的三甲醫院數量高達八十所以上,所以北京的醫院總是人滿為患;而在各省內部,最優質的資源又集中在省會城市!這就造成了一種畸形的發展,大城市大醫院越來越多,而且規模不斷擴大,慢慢就造就了像華西、鄭大一附院那樣的怪物醫院……

最終的結果,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

鄉裏面如果大家生了病,就會往縣城跑,縣城裏如果看不了就去市裏,市裏看不了就去省裏,省裏如果還看不了或者技術不夠好的話,全國人民的疑難雜症都去北京或者上海……

很多時候,所謂的地域之爭就是這麽來的。

大城市的居民理所當然的認為本地醫療資源是他們的,因此對看病難的問題牢騷滿腹,但是對於那些辛苦跑到大城市看病的人來說,同樣是怨氣十足:誰願意跑這麽遠看病?你北京上海把最優秀的醫師們都搜羅來了,我們不來這裏去哪裏?

醫療資源的集中,只是未來中國各類問題的一個縮影而已。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一句話,在未來一百年後的中國,想要執行和美國一樣的醫學精英教育是不可能的。哪怕國家願意投入巨資去改善,但是師資力量的匱乏等問題也無法解決,這只能通過某些政策來慢慢改善,比如說執業醫師的準入制度,後來已經取消了中職學生的資格,把臨床醫師的最低學歷提高到了專科層次,而且專科生的就業也異常艱難;另外的話,就是通過規範化培訓的方式提高醫學生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