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上大學的秘訣(第2/3頁)

老者頗有興致的打量著他,隨手從兜裏掏出來一小方似印章的玉器,幾公分高四棱柱形,上面還刻有漢隸銘文,筆畫深直硬朗如枝,頂部中央有一穿孔,他帶著考問之色道:“我身上沒瓷器,倒有一件玉器,你看看有什麽講究?”

這東西一般人還真認不出來,遊方掃了幾眼便答道:“這是嚴卯,不是明代仿制的那一批而是漢代的古玉,佩在身上辟邪驅疫用的。玉料差了點,值個幾千塊錢。”

老者點了點頭又問道:“我剛才看的那件筆洗,如果是宋官窯的,值多少錢?”

遊方:“這就難說了,假如品相好又有門子,送到拍賣行出手上百萬都不稀奇。”

老者:“你剛才說瓷器並非越古越貴,你所謂的貴又是指什麽呢?”

遊方笑了,露出雪白整齊的牙齒:“看您老說的,當然是值錢嘍。”

老者的表情竟有些苦澀,微微嘆了一口氣:“東西並非越古越貴,這話很有道理,比如野外隨便一塊石頭,可能都有上億年的歷史。有些器物之所以珍貴,當然是因為時間不能倒流,一個歷史時代再難復制,但更重要的是文明傳承賦予它的價值,它所承載的信息對於今天有不可磨滅的意義。如果說剛才那位店家丟臉,丟的可不是潘家園的臉,文物的真正價值,首先是文明的創造者與繼承者自身賦予它的,而非其它。”

遊方眨了眨眼睛:“老先生,您的話有些深奧啊,您是來淘寶還是來幹別的?”

老者哂笑:“我看你年紀輕輕,卻能一眼認出西漢嚴卯,一時感慨多說了幾句。……那就再多問幾句吧,你剛才說只要看一塊碎瓷片就能斷代,並且知道同類器物的價值。這種東西冷了不能禦寒餓了不可充饑,如果不用錢來衡量,那麽你能說出它真正的價值嗎,對今天的你我意義又何在?”

遊方覺得這老者很奇怪,言談舉止與眾不同,平常來潘家園淘寶的顧客想的說的都是怎樣撿漏又不被打眼,誰會和他講這些?

老者見他不回答,似是自言自語的又繼續說道:“能從一塊瓷片斷代甚至看出窯址,而你所知的價值無非是市場的買賣成交,可你能說出為什麽嗎?你能否從一塊瓷片看出一個歷史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態與社會風貌、看出王朝的更替與文明的興衰、看出它承載多少對你我有意義的人文內涵?能否解答為何會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件器物?它能否引發你內心深處的精神共鳴,並將這種共鳴的感受對人們闡述傳達?”

這一席話將遊方問的有點發懵,他基本上都聽懂了,但的確回答不了!不由自主想起父親說過古董鑒定中一種特別的現象,仿制品就算用再高明的手段做舊,哪怕是惟妙惟肖甚至能騙過某些現代檢測儀器,但有一種“東西”是仿造不出來的。那就是歲月變遷的承載,賦予器物的“氣質”或“物性”,心神浸淫其中才能感覺到。

但父親所說只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感覺,而眼前這位老者的話是問也是答,很明確的闡述了另一種感受,雖抽象卻不虛幻,並且解答了父親所形容的“氣質”或“物性”從何而來?盡管老者在鑒定古玩的“眼力活”方面可能還比不上遊方,但卻有著遊方所不具備的人文境界,如此才能夠真正懂得這一切器物的價值。

怎麽形容呢,假如某人將一件價格百萬的瓶子抱回家,將那些單純的金錢數字從腦海中暫且剝離,他到底在享受什麽、自己有沒有意識到?人存在於物質世界中,卻生活在精神世界裏,這才是我們與行屍走肉的區別。

遊方這天沒在老者這裏攬到生意,後來在潘家園又見過這位很有學者風度的長輩幾次,但沒機會更多的交流。老者當日或許只是一時感慨的無心之言,而遊方卻很受觸動,在後來的日子裏時常回味這番談話。

混在潘家園見識越多,就愈發感覺到自己所缺甚多。別看他有兩把小刷子,但真正水平還差的很遠,既沒有體會到父親所形容的感覺,也沒有懂得老者所闡述的境界。手藝不錯的匠人與意境高超的大師,其差別就在於此吧?

遊方意識到自己真正的修養不夠,底蘊差的很遠,照這麽混下去一輩子也不過是個普通的古董販子,區別僅僅是生意大小而已。於是他又做了一個決定——去大學進修!上哪家大學呢?當然是姐夫池木鐸曾就讀的北京大學,因此他至少有些熟悉感,否則就去上清華了。

飄門祖師爺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遊方有所思,也準備上大學。有人也許要問了,想上就能上的嗎?一點不錯,想上就能上!

據我所知的中國絕大多數高等學府,只要你有足夠的恒心與毅力能堅持下來,就可以得到絕大多數專業的系統教育,不必參加高考、不必交學費、更沒有期末考試或上課點名一類的麻煩。唯一的遺憾就是拿不到畢業證書與學位,如果實在想要的話,可以去找遊方的表舅劉寅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