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恨未一識吳屏東(第2/3頁)

一方面是因為他敬重吳老,既然對方求教,他就不藏著掖著;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沒當回事,反正都是江湖上忽悠人的玩意,在吳老這種大學問家面前有什麽好故弄玄虛的?但吳老的態度卻很認真,至少比遊方本人要認真,從來不輕易下什麽結論,總是試著以自己的知識去解構,並經常與遊方一起探討。

這段時間,遊方除了在陰陽宅建築結構方面很有收獲,在風水方面並沒有學到更多,但對以往所學的理解卻透徹多了。

吳老也明白,遊方這種毫不藏私的態度對於江湖人來說是很難得的,所以他也很感謝,沒事總把遊方叫到家裏來吃飯,平時的關照也很多。後來吳老發現遊方手中有一面雷發宣用過的老羅盤,簡直是愛不釋手,沒事就叫遊方帶著羅盤到他家去,以探討風水的名義拿過去把玩不已。

去的次數多了,遊方也不好意思總是白蹭人家的飯,經常揣著羅盤、買好菜、拎著酒上吳老家報到。但兩人之間的關系更進一步,還是因為一只贗品元青花梅瓶。

時間轉眼就到了年底,在校學生們男男女女過新年,各班級的活動很多,大多是聚眾娛樂、集體吃喝等等。遊方在陳軍那裏淘了一台七成新的二手電腦,租的房子裏也接了寬帶,沒事蹭蹭課、練練拳、打打坐、上網查查資料再去圖書館讀讀書,日子過的很充實。

這天遊方正在網上看一個名叫“徐公子”的網絡作者寫的仙俠小說,手機突然響了,吳老要他過去一趟有點事情,順便一起吃個晚飯。遊方出門,在增光路上買了一只西北風味的烤羊腿,拎著去了吳老家。

反正是熟門熟路,進門也沒什麽好客套的。然而剛放下東西遊方的臉就有點發燒,因為茶幾上放著一只精美的青花梅瓶,旁邊還有幾枚碎瓷片。那梅瓶無論從紋飾、釉面、造形各方面看都是元青花的特征,幾乎挑不出什麽毛病來。傳世完整的元青花器物可是太少見了,假如這件東西是真品,國際拍賣行特意設局炒出來的價可以上億,若真的在收藏界內部交易,上千萬也不稀奇。

遊方臉上發燒是因為他認出這件東西的來歷了,不是真品,而是非常高明的仿制品,出自他的父親遊祖銘之手。這個瓶子上有父親的獨家標記,他一眼就能認出來。遊祖銘這個習慣據說是效仿古代某位琢玉大師,經常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留下明顯的印記,不明底細的人卻看不出來。

吳屏東見遊方的臉色有異,笑著招呼道:“怎麽樣,就算你見多識廣、眼力活一流,也沒見過多少元青花整器吧?過來看看這個瓶子還有這些瓷片,幫我鑒定鑒定。”

遊方忐忑不安的坐了下來,盡量不去看那只梅瓶,拿起碎瓷片端詳了半天道:“瓷片應該是真的,斷茬的特點比較明顯,那時的胎質火侯比明清時代的瓷器要差點,元青花雖然炒的貴,但論燒造工藝並不是最好。……至於這個瓶子嘛,您老能不能告訴我是從哪來的?”

吳老:“你怎麽是這個表情?這些東西是一個晚輩拿來的,我要她幫我搜集一些元青花瓷片樣本,結果她還送來一個瓶子。我和一些同事都看了,挑不出毛病來,但又感覺不像真的,所以請你掌掌眼,這一方面的眼力活你比我強。”

遊方松了一口氣:“不是您老自己淘來的?”

吳老笑了:“這些瓷片我倒能買得起,但這個瓶子如果是真的,你認為我能買得起嗎?如果是非常高明的仿制工藝品,倒還有些收藏價值。”

遊方的語氣閃爍:“它不是真的,如果在市場上論價錢,幾百萬到幾萬都有可能。”

這話說的有趣,高防贗品也是有生產成本的,但在市場中出手的價格卻非常不確定,比如同樣的瓶子,一只可能賣到上百萬,另一只可能幾萬塊錢就出手了,而且都是同一個人賣的,外行人往往不明白其中的奧妙。

桌上放的梅瓶代表著遊祖銘仿造工藝的最高水準,燒造時完全以古法建窯,特地從南方千裏迢迢運回的瓷土,專門搜羅來釉料,經過多次實驗才燒造成功,燒制過程中“廢品”很多,真正成器的比例很小。這麽算下來,燒制一批器物的成本很高。

假如一共燒出來十件,平均每件仿品的成本是十萬,那麽是否在市場中都是以十萬以上的價錢出手呢?那倒未必!因為這種東西被人收走流入市場,大多是冒充真品賣的,假如其中一件賣出高價賺回了成本,其它幾件就是添頭,再出手都是凈賺,可以便宜的多。所以古玩市場當中贗品的價格非常不確定,不能單純以仿制成本來衡量。

這個瓶子的做胚、畫工、上釉、燒造都是遊祖銘親手為之,遊方有印象,因為燒成這一件東西非常不容易,記得是在幾年前被一位土耳其籍華人買走了,遊祖銘要價二十萬,是當時家中很大的一筆買賣了。它今天怎會出現在吳老家裏?雖然搞古玩的有一個老規矩,就是不追問持有者東西的來歷,但遊方還是忍不住想問清楚,又不好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