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刹那千年(第3/3頁)

至於五行屬金的器物被陰氣封存之後,情況類似,被外界環境中的陽氣所沖,它們也會快速的腐朽,就像彈指間走完了整個埋藏的時間,根據材質的不同損毀的情況也不同,但大多比五行屬木的器物緩和的多,例如黃金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哪怕千年也不變,所以就算經歷了這個過程也能完好的保存。

至於五行屬土的器物最特別,它們不怕被陽氣沖,但是在陰氣封存的環境中卻有一種奇異的“退火”現象。最典型的是陶器,有經驗的考古工作者都知道,打開一個陰暗的古墓發現裏面有陶器,比如說唐三彩,不能在第一時間直接用手拿起來,因為當時的器物可能很軟,甚至一捏就碎了。

吳老就碰到過這種現象,有一次進入墓室發掘現場,旁邊的考古隊員伸手去碰一個陶俑,結果手指直接捅進了陶俑,器物軟的就像沒有燒制的濕泥一般。假如碰見這種情況,說明這間墓室封存的情況非常好,時間也相當久遠了。

處理“退火”的辦法就是盡量不要去碰,等待墓室中空氣流通,外界陽氣逐漸滲入,陶器會重新變硬,這在冊門的術語叫作“回火還陽”。有的盜墓賊不懂這些,因此在盜墓過程中無意間損毀了很多珍貴器物。

更有意思的是玉器,它在陰氣封存的環境下表面也會變軟,過程比陶器慢也不是那麽明顯。例如和田玉在通常情況下的硬度很高,普通的刀是銼不動的,但如果是從封存多年的古墓中拿出來的,用小刀一劃,很可能像劃桌面一樣留下明顯的刻痕,這就說明此玉在埋藏中“退火”了。

玉器在自然環境中“回火還陽”的速度很慢,要想加快,可以用冊門“水火齊攻”的辦法,就是架一口大鍋放上水,點火煮它幾天幾夜就會恢復正常的硬度。這些現象不太好解釋,但也無所謂信不信,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

回火還陽一類的辦法雖然可以保護陶器一類的東西,卻保護不了很多陶器表面的彩繪,同時古墓中其它器物也會損毀。因此現代考古工作者對很多已知的古代埋藏,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就是原地封存,打開之後還沒有一種完全有效的保存器物手段。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吳晗、郭沫若等人的鼓動下,國家開啟了明萬歷帝定陵就是一個教訓,不少珍貴的文物沒有完好的保存下來,受當時教條的思想影響,發掘過程中很多“神秘”現象也沒有記錄。

遊方與吳老的交流,彼此都很有收獲感觸良多。他們只提到了五行中木、金、土三種屬性的器物,還有水、火兩種屬性怎麽沒說呢?因為水火無形,中國人常說的一個指示代詞叫“東西”而不叫“南北”,因為東屬木西屬金,有形之物,而南屬火北屬水,無形之相。

今天親眼看見這本秘籍在眼前朽化為碎末,遊方又回憶起與吳老的探討,看來很多本該早已腐朽的器物得以保存千年,原因恐怕就是被濃郁而靜止的陰氣滲透,凝滯了生氣。所謂“生氣”,在風水學中與單純的陰氣、陽氣的概念不同,它是指環境中一種生發、成長、變化的靈性,很辨證的包含從出生走向消亡的含義——這才是充滿生機的概念。

當陰陽隔絕不再變化,生氣也會凝滯。這既是很多器物得以長久保存的原因,也是它們重見天日之後快速腐朽的原因,兩者居然是一致的,至少可以在風水玄學理論上得到解釋,姑且不去追究這種解釋是否真的有科學道理。

書裏書外都是學問呐!除了秘籍上所記錄的鍛煉靈覺之法,就連打開秘籍這個過程,有心人也能學到不少東西,比如遊方就想通了以前思考的很多問題,只可惜不能再與吳屏東老先生交流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