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精印若谷(第2/4頁)

這也難啊,因為地氣已經形成法陣,原始風水局的地眼已化為十二處靈樞。理論上有一個辦法,用靈覺擾動整片西山的地氣,感應十二處靈樞相呼應的中樞,但這僅僅是理論,誰也不可能辦到。遊方在每一處古刹中還要注意收斂靈覺含而不發,更別提擾動整片西山了,除非他是如來佛。

還有另一個笨辦法,那就是親身走遍西山的每一寸地方,如果正好踏入地眼,靈覺會感應到所有靈樞的呼應,但這個辦法更加不可行。假如是個外行佛教徒,一定會認為八大處的地眼在靈寶寺的佛牙舍利塔處,但遊方知道不是,那裏只是地氣最為濃郁精純的一處靈樞,而非整座風水局的地眼,他上午已從塔下經過。

遊方從劉黎那裏學到最大的本事就是掌握與利用靈覺,但今天遇到難題時,卻發現無法借助於靈覺,還是得用自古風水術士最傳統的老辦法——看風水。

怎麽看?在山中當然看不清地勢全貌,還是先找制高點吧。遊方轉身朝寶珠洞上方翠微山主峰走去,十分鐘後來到山巔。放眼四望,風景真好啊!但風水地眼,沒看出來。

不是遊方學藝不精,一方面八大處公園的人工修建對原始地貌幹擾很多,另一方面,遙望之法不能準確的定下風水地眼,只能得出大概的印象,範圍越大、越復雜的風水局中越是如此。

遊方在山巔看風水,找到五、六處可能是地眼所在大概的範圍,這些地方,也不是一、兩天功夫能實地勘驗完畢的。實在沒辦法了,只剩下最後的、也是遊方很不願動用的一招,那就是運轉尚未掌握明白的心盤術。

運轉心盤不需要釋放出靈覺,但需要一面感應靈敏的羅盤為靈引才容易發動,可是遊方現在沒有羅盤。他只能以心念為天池,含而不發的靈覺對地氣的感應為針,今天所探查的地貌為盤,已確定九處靈樞為盤中參照,第一次嘗試著發動純粹的心盤術。

心盤運轉之時,眼前所見不斷的變換,八大處一處一處消失,仿佛西山又恢復了千年之前的風水原貌。接著又逆轉心盤,八大處一處一處浮現,“心像”可觀察風水陣法連續的變化,終於確定其呼應中樞所在。遊方心中似有靈光一閃,想起了劉黎給他的那本秘籍中“化境而觀、自在出入”這八個字,似有所悟,但緊接著身心就被疲憊感吞沒了。

運轉心盤只是幾彈指的功夫,但精氣神消耗之大常人難以想象,遊方腿一軟差點沒一屁股坐倒在地。八大處的地眼所在竟毫不偏僻,就在大悲寺北面不遠的精印谷,那裏也是西山八大處著名的景點之一,遊方為了趕時間轉遍八大處,來時的路上沒有繞道進谷,否則可能早就發現了,你說冤不冤?

下山時遊方的腿有些發飄,沒有再逞能步行,花了五十塊坐索道,然後折返進入精印谷。無論劉黎在不在那裏等他,遊方也要盡快趕到,因為他現在的靈覺很虛弱,體力與反應也大受影響。只有在那裏,才能利用所有的地氣靈樞滋養形神,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否則萬一遇到什麽兇險,可不好應付。

地眼之處藏風而有泉,風水局才算完美,八大處著名景觀“水谷流泉”在此處最佳。此谷深不過四丈,長不過一裏,但遊方一踏入谷中就感應到一片沛然的沖擊力,立即凝神內養,以跨步行樁之法緩步前行,將心神浸淫其中,宛若融入長江大河。

這裏不僅僅是八大處的風水地眼,還有別的玄機。自古很多畫蛇添足人文景觀多多少少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和諧,但精印谷中的人工雕飾,與此處地眼結合的相當完美,更難得它是當代人所為。

千余枚古代圖章依地勢銘刻於天然山石之上,從考古學發現最早的“殷商三印”,到秦印、漢印、唐印、宋印、元印、明印、清印漸次展現,與深山幽谷渾然一體,地氣靈樞呼應中竟折射出諸般精妙,在方寸之間感受輕靈地氣與厚重古風的輝映。

沿著歷史年代與文明傳承的印記走過,胸襟若谷卻留精印於心。遊方當然沒有發動心盤術,靈覺卻自然而然隱約有發動心盤術的感應,它隨著外界靈氣運轉,感覺毫不疲憊如綿綿不息的滋養。遊方有一絲朦朧的頓悟:真正的心盤術,不應只單純的感應地形、地勢的變化,而應該感探更廣博、更精微的天人變遷。

究竟是否如此、又怎樣掌握與運用、屆時有何玄機?遊方卻說不清,他的功夫與修養都遠未到那一步,所謂心盤術只是自己琢磨出來的一點皮毛,今天總算窺見了一絲門徑。

盡管腳下很慢,但二十分鐘也將精印谷走到頭了,劉黎的身影仍然沒有出現,遊方的猜測錯了!他卻沒有離開,轉身又折返入谷,心神徜徉谷中款步行遊,如是者三,待到精氣神已完全恢復,遊方終於略感不安的停下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