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我不攔著你(第2/4頁)

遊方又問道:“您剛才提到了尋巒派的傳承來歷,但聽前輩的講述,您的歷代地師的傳承,似乎不是某個門派的宗主,甚至無派系可言?”

劉黎的表情有些傲然也有幾分苦澀,他反問道:“小遊子,你雖未交待過自己的來歷,但我能看出來,你一定有江湖風門的出身,且所學頗為駁雜。……你可知道自古風水堪輿之學,祖師爺是誰?”

遊方答道:“晉代郭璞。”

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省)人。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太平廣記》卷13記載他“周識博物,有出世之道,鑒天文地理,龜書龍圖;艾象讖緯,安墓蔔宅,莫不窮微,善測人鬼之情況。”

歷史記載頗為傳奇,此人博學有高才,曾注《爾雅》、《三蒼》、《方言》、《山海經》、《楚辭》、《穆天子傳》,又著《遊仙詩》、《江賦》等文學作品,被稱為文學家、神仙家、訓詁學家。郭璞撰有《葬書》(亦稱《葬經》),全面論述了風水術的理論與實踐,奠定了傳統地理堪輿的基礎,因此人們又稱郭璞為風水鼻祖、堪輿宗師。

劉黎點了點頭:“郭景純博才廣藝,精江湖各門之學,被尊為風門始祖也不為過。但如今各派地師實用之術,由何人集大成而開創,開枝散葉乃有今日地理風水之法?”

遊方想也不想就答道:“當然是楊公。”他說的楊公是指唐末的楊筠松,身為江湖風門弟子,提起此人很自然的使用尊稱,潛意識中對楊筠松比郭璞還要尊敬。

楊筠松是著名風水大宗師。其平生自奉勤儉且憐貧恤苦,多方周濟不遺余力,民間極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稱之為“救貧仙人”,故又稱為楊救貧。唐僖宗朝,楊筠松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後隱歸雲遊精研山川氣勢,最後棲居於贛州楊仙嶺觀景參悟、立論著說,研制楊公盤授徒傳藝,一生桃李滿門。

楊筠松門下眾弟子多堪輿名流,開枝散葉演成風水各派。其高徒有曾文、劉江東等,嫡傳徒裔賴布衣、劉謙等。明十三陵勘測營造者廖均卿、上海古城營造者李國紀、福建永定著名圓形土樓承啟樓選址設計者陶張皆為楊筠松嫡傳徒裔。

楊筠松的各種著作也是後世各派風水經典,有《撼龍經》、《疑龍經》、《疑龍十八問》、《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奧語》、《天玉經》和《天玉經外編》等傳世,悉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

可以不誇張的說,如今各派風水若追溯源流,皆出自楊公門下,而在楊公之前,尚無人可專稱地師。假如問史上誰人可稱地氣宗師,遊方第一念想到的就是楊公。

見遊方答的幹脆,劉黎很滿意的又點了點頭:“歷代地師傳承之源,便是楊公,你說楊公屬於風門何派?”

遊方:“哪一派都不是,哪一派又都是,先有楊公,後有江湖風門各派。”

劉黎:“說的不錯,楊公當年有感門下桃李花葉紛呈,眾弟子各成氣候,來日皆有開一代宗門氣象,地理風水之術將大行天下,得其真傳者難免良莠不齊,甚至各起爭端。於是秘傳心盤於一人,命其獨立於各派之外監察行止,以防濫轉靈樞妄動地氣禍世者。

待到後世,朝代更叠時過境遷,當日之密囑早無余效,但這一線傳承卻留了下來,便是歷代地師,這恐也是楊公始料未及,傳至我手中已是第三十五代。我一生經歷的這百余年,風水地理之學漸漸式微,不復世間顯學,甚至流訛為欺世盜名之術,身為當代地師也只能感嘆而已,但卻不想這一線傳承斷在自己手中。……遊方,你可願拜我為師,將來繼承這歷代地師衣缽?”

等了大半夜,老頭終於問出了這句話,對於地氣宗師的稱號遊方不感興趣,但是拜劉黎為師是他早就準備好的,當即起身上前拜倒:“師父,弟子給您老人家磕頭了!”

“慢著!”劉黎突然一揮衣袖掃中遊方的肩頭,一股內勁傳來,遊方沒有跪下去。

遊方詫異道:“怎麽,您老還有什麽吩咐?”心中暗道這老頭花樣可真多,折騰這麽久不就是想要自己拜師嗎,眼見要磕頭了,怎麽又把架子端起來了?就算是江湖術“上天梯”的門檻,也不帶這麽玩的。

從昨天晚上到現在,劉黎就屬此刻最開心,臉上的表情幾乎笑成了一朵花:“呵呵呵呵,你想磕頭可以,叫我師父也沒問題,但得把話說清楚!……你如今還不是我的入門弟子,暫時就算個記名吧,見我當以師禮相待,並守我定下的師門規矩。……我暫時還不能傳你歷代地師風水秘法,你在外人面前也不得打我的旗號,聽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