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琉璃珠(第3/3頁)

劉黎看著徒弟從盜洞裏鉆出來,笑眯眯的問道:“有何收獲,抓著鬼了嗎?”

遊方:“收獲倒是有,還見識了陰界土。但是師父,您老人家也太陰了吧?簡直比陰界土還要陰!怎麽才能湊齊三兩啊?”

劉黎憋著一臉壞笑:“這種事情需要機緣,機緣則要有足夠閱歷積累,天下山川可能有陰界土的地方,又不僅僅是古墓。弄不好你將來就能碰上,一次收集成功。”

遊方反問:“托您老吉言,假如真有那種地方,我一次煉化成半錢陰界土就得神氣耗盡,歇個十天半月才能恢復。且不說如何難尋,請問您老一次能收集多少啊?”

劉黎想了想:“假如真有那種地方,一次半兩吧。說來說去,還是你功力不足、閱歷不夠,得繼續歷練啊,弟子不必不如師嘛!……不說這個了,你在下面的收獲除了見識陰界土,就是這塊不值錢的磚頭嗎,難道想拿回去制硯?”

遊方真是個不浪費的好孩子,下去一趟不僅把琉璃珠揣了上來,連那塊兩千多年前的古磚也搬上來了。這塊磚差不多是現代常見板磚的兩倍大,鐵青色的質地,比現代的磚頭明顯更沉更致密。

他捧著磚頭道:“弟子如今看器物,不能以古玩市場的價值衡量,此磚燒成之後封存兩千多年,物性精純,凝煉古時地氣。我以神識煉器之法助它回火還陽,可鎮宅中地氣,暫時當鐵獅子用,以後可為安放鐵獅子的底座。將來習練心盤,說不定也有幫助。”

說到這裏,有一個很意思的問題:自古以來,最常見、用量最大的陶器是什麽?答案就是磚頭。可能沒人把磚頭的當陶器,但它的燒造工藝也要經過采土、洗料、制模、打胚、入窯、燒制成形等一系列標準的制陶過程,只是後來在民間大規模應用時被簡化了。

有一句古語叫“秦磚漢瓦”,在先秦兩漢時期,“磚”還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得起的東西,平民建築多用木材、石材、土胚建造。皇家與貴族建築大規模用“磚”,工藝與成本超出現代人的想象。它的原材料是顆粒極細、極均勻、漂凈後沒有雜質的“澄泥”,極費人工,燒成之後質地均勻致密、質量極佳。

傳世秦磚漢瓦在唐宋時期是制造硯台的上好材料,到了明清時期,專供皇家宮殿的鋪地“金磚”,就是借鑒秦磚漢瓦的工藝,是要求最嚴格的一種澄泥磚。(注:想看金磚實物,去故宮三大殿。想看秦磚實物,去秦始皇兵馬俑,俑坑下面鋪的就是。)

而遊方從地下帶上來的是一塊戰楚古磚,無字無紋在古玩市場上不值錢,連考古工作者一般都不會特別注意,但它是質量一流的南嶺古澄泥燒制,更難得物性精純,神識感應有匯聚凝煉地氣之效。——好東西,不能浪費了,雖然沉點,還是帶走吧。

劉黎好氣又好笑道:“叫你下去一趟,竟然去揀磚頭了,想找這種東西,外面多得是。”

遊方搖頭道:“秦磚漢瓦好尋,在潘家園花錢都能買到,但是物性這麽精純、凝煉古時地氣的磚頭沒見過。”

劉黎一擺手:“不嫌沉你就背著走吧,可別說是當我面揀的,傳出去我丟不起那人,就像沒見過好東西似的!……你在下面還有何收獲?我方才以神識感應,洞壁一側應該有點特別。”

“師父你看,就是這枚蜻蜓眼琉璃珠,我從磚頭下面掏出來的,不知為何散落在土層中。”遊方放下磚頭,掏出琉璃珠遞了過去。

劉黎嘆道:“兩千多年前的事,我也不清楚,看上去是古人的飾物,好東西啊,你真是揀著了!知道以它為器凝煉收集陰界土,你總算沒讓為師失望。”

遊方:“我什麽時候讓您老失望過?這裏事情差不多了,咱們該走了,報警抓人吧。”

劉黎卻在床上坐了下來,正色道:“遊成方,還有最後一件事要交代,今日演示轉煞纏神術,本要待到你成為我的正式衣缽傳人之後,但既然提前講了,就要授你歷代地師戒律,否則怕你會闖禍,一不留神也會害到自己。……你且跪下!”

見師父如此語氣與表情,遊方也不敢再嬉笑,跪在老頭面前道:“有什麽話,你老人家盡管交待。”

劉黎卻不著急,而是反問道:“你遇見我之前就是看風水的內行,我後來才知是得自莫家原風門家傳,那麽我問你,可知地師五戒?”

遊方點頭:“弟子從小就知道,許多風水書上都說過。”

劉黎:“說來聽聽,看你記的牢不牢?”

所謂地師五戒,當然不是專門針對劉黎這種地氣宗師,而是自古以來的風水師從事地理堪輿的五種忌諱。幹這一行的人遵不遵守是另外一回事,但自古以來就有這些說法,歷代風水典籍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