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學術正統之爭

漢書藝文志雲:“易,人更三聖,事歷三古。”

這說明易經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聖人的集禮創作,其中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曰下古。易經實乃中華文化之濫觴,學術思想之根源。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現在傳說已經有近六千四百多年,歷史悠久,事歷三古。論及其傳承系統與派別,更是極為復雜,對易學理論的主張和解釋,或各有所宗,或各從其緒,雖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但對易學的價值與意義並無影響。

略作簡述下:

上古伏羲畫卦為一,伏羲是中華文化之始祖,秉其天縱之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如是一畫開天,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所以說伏羲為易學的創始者;

中古文王作卦辭為二,文王即是周文王姬昌,殷商時代為西伯侯,勤政愛民,敬老尊賢,為商紂所忌,囚其七年。這七年中文王感於時艱,心存憂患意識,孤專心一志鉆研羲皇所畫之八卦之象,並系之以辭,以闡明每一卦象之意義。

下古孔子贊十翼為三,孔子晚年習易,孜孜不倦,竟至韋編三絕,足見其精研之深。孔子鉆研伏羲八卦之卦象及文王所系之卦辭,認為意境高深,彌綸萬有,惟文字古奧艱澀難懂,遂立志撰述十翼詳解闡釋易學理論,以輔助後人學者。

故中華文化之發皇,易學之昌明,實在是有賴於孔子之弘揚宣教。

以上這些基本的易學知識,馬良早就從盧祥安老爺子那裏系統的學習過,自然不會陌生。然而今天突然被坐在他旁邊的禿瓢胖老頭兒問出這麽一個問題來,他還真有點兒錯愕了。

搞什麽嘛。

這問題若是換個地方換個人問的話,還算可以。

但現在是在國際易學研討會上啊,能受邀前來的無不是對於易學有著深厚造詣的人物,禿瓢老頭兒該不會不知道吧?

心裏詫異,不過馬良還是微笑著點了點頭,倒也沒有去言語。

笑話,這麽幼稚的問題,自己還當回事兒般的去認真作答,豈不是會讓人笑話自己裝逼不成成傻逼了嗎?

禿瓢老頭兒搖搖頭,輕聲說道:“其實你並不知道,或者說,不能夠明確的回答這個問題。”

“怎麽說?”馬良詫異道。

“先天八卦、中天八卦、後天八卦的圖案中,陰陽八卦的排列順序是不同的……”老頭兒微微一笑,道:“如此說來,研究易學的話,應該從哪方面著手才是對的?確切的說,哪一個才算是正宗?”

馬良笑著點點頭——是這個道理。

不過還是太小兒科了。

一般來講,參考研究易經八卦陰陽學術的人,都只會關注於先天和後天兩種八卦圖案——其實說到底是根基是相同的,只不過創造者與後來者的思維出發點不同而已。

例如:

先天八卦出現的時候,受社會條件和文化發展的影響,人們關注的重點是大自然現象,於是伏羲皇就將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們的陰陽對峙關系;

而中天八卦的排列順序,走的是天文依據,其出發點在於人類對天象變化的研究,乃本地法之晷景而來,晷景又決定於“晝參日影,夜考極星”之歷數。參閱中天八卦圖我們可以了解中天八卦與節令宮辰的關系;

後天八卦著重自然運行的流勢,形容周期循環,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陰陽的依存與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後天圖是從四時的推移,萬物的生長收藏得出的規律。

從《周易?說卦傳》中可以看出,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轉換點就表現在四正四偶的八節上,這就構成了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的後天八卦圖。

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於此可見這些卦圖的實質了。

準確的說,三天八卦皆為準,唯有先天是始純。

至於八卦排列順序的不同,不影響易理和卦象的陰陽之分。

其實不僅僅是卦有三天,易也有三易,分別是連山易、歸藏易、周易。

這些也是基礎知識。

所以但凡問出這類問題的人……就應該屬於是典型的門外漢了——在馬良看來,這都不懂,或者故意拿出這類問題去考量他人的學識,實在不應該是一位大師級別的蔔算師應有的行為。

“我來告訴你吧。”禿瓢胖老頭兒笑了笑,認真的說道:“要說易學真正意義上的發源地和創始人,應該從孔子開始,伏羲畫八卦,文王系卦辭,這只是個人的一種研究,還不能真正稱之為一門學問,唯有從孔子開始,易,才真正成為了一門學問。孔子是誰?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弘揚宣教易學的聖人,從他開始,易為眾生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