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銳意,求新(第2/2頁)

可以說除開廠裏自辦的後勤保障服務機構外,其他面向社會的這些商鋪攤點大多數都是職工家屬和本地居民在經營,現在三大廠搬走了,他們很多人現在也仿徨無計。

因為他們絕對大多數人都無法搬到市裏去的,或者說搬到市裏去,也不可能再有條件從事他們現在的第三產業。

如果能夠有新的企業搬進來,新的消費群體出現,他們恐怕是要舉雙手熱烈歡迎的。

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能減輕三大廠搬遷之後許多本地人和家屬的就業問題。

如果能依托這三大廠老廠區和生活區,再建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園區,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尤其是那些適合短平快或者說作為過渡階段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建波,我看這個想法很好,我覺得這就像是一個中轉平台,我們的主要心思還得要放在經開區的發展上,但是那些無意在經開區購地建廠,或者說幹脆就是想要把他們在沿海地區或者香港台灣淘汰過來的設備來找一個發揮余熱的地方掙點而殘余價值的企業,我們也一樣歡迎,現在咱們還沒有資格去挑三揀四,這種現成廠房、現成配套的老廠區就最適合他們,幹上三五年,他們真要垮了,設備一賣,又可以騰出來,繼續進行產業的升級轉型。”

沙正陽的話也說到了趙建波的心坎上,他連連點頭:“縣長,我就是這個意思,咱們不能奢求人人都能像雀巢、華泰或者華眾這樣企業,甚至都可能指望那些只投資兩三百萬的企業,咱們現在基礎還不夠,所以三五十萬,幾台機器,二三十工人,咱們都可以接納下來,能解決就業發工資,能辦證交稅,能帶動消費,那就行,不能指望太高。”

“嗯,另外我們也要出台一條政策,鼓勵原來三大廠職工和我們真陽本地人利用三大廠原有廠區進行創業自己經商也好,辦企業也好,在稅收上,我們可以給予更優惠的政策支持。”沙正陽補充道。

趙建波一時間還沒有明白過來,看著沙正陽。

“建波,我是這麽想的,沿海地區為什麽能發展這麽快,主要還是一個觀念的轉變,人家更加樂意自己創業當老板掙錢,而不願意去進政府當幹部或者進國營廠礦當工人,但我們這邊官本位想象太濃,求穩的心態很重,當然這和我們這邊扶持支持私營企業發展的觀念和政策不夠也有很大關系,這也導致我們這邊創業的私營企業不多,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培養起我們宛州我們真陽這邊的創業意識和氛圍來,這也算是一個嘗試吧。”

沙正陽的話讓趙建波心中也是微微一震,雖然十四大一來的一系列會議對私營企業放開了,但是要說如此積極扶持和支持本地私營企業的發展,趙建波覺得這一位沙縣長恐怕還是第一個。

之前這邊也歡迎外來投資,但是大家都有一種心態,反正來我們這邊投資的不是外資就是港資台資,或者就是來自沿海地區的那些私營資本,都不是我們本地人,真要有什麽問題,或者政策有變,那處理起來也要簡單得多。

但是如果出台政策大力鼓勵本地的私營經濟發展,這就有點兒風險了,或者說再說明一點,就是政治風險了,起碼這在內陸地區還有些標新立異了。

見趙建波沒說話,沙正陽微微一笑,“建波,是不是覺得我的觀念有些激進,或者說我這麽做有些魯莽草率了?”

趙建波擡起頭,認真的道:“縣長,我知道您肯定有您的考量,如果是在粵省、浙省、閩省,我覺得這很正常,據我所知,起碼在我們漢川還沒有明確有誰這麽大張旗鼓的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