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摸索和探討(第2/2頁)

另外在信息產業上,沙正陽也提到了,未來信息產業會非常關鍵,這個信息產業是廣義的,並不只局限於計算機相關產業,而包含更廣泛的知識經濟產業。

蔡政對沙正陽提出的這個信息產業應該歸類為第三產業之外的第四產業很感興趣,兩個人為此探討過許久,當然蔡政不完全認同沙正陽的觀點,認為沙正陽的一些理念太過模糊,更多的還是歸類於第三產業中。

這個理念本來也就是一個前瞻性的概念,沙正陽本身也似是而非,但他認為隨著社會發展,也許第四產業的觀念會逐漸形成。

“政哥,這些問題該如何來解決,恐怕不是你我兩個人坐在辦公室裏花上幾天時間來就能解決的,我們只能提出一些思路和想法,順帶也可以有一些我們自己的建議,但是因為這涉及到整個行業的發展,我們是大型企業工委,只能從大型企業工委管轄範圍來考慮問題,如果延伸一下,嗯,是不是可以把大型企業和國有資本與其他性質和形態的企業在這些領域的合作也納入進來進行研究呢?我覺得是可以的。”

沙正陽的話有些繞,連蔡政都聽得有些迷糊。

“正陽,你能不能說具體一點兒,舉個例子。”蔡政忍不住問道。

“那我舉個例子吧。比如芯片產業,或者比如電腦操作系統為代表的這細分類,誰都知道這是信息產業皇冠上的鉆石,國之重器,不能操之於別人手中,但是我們面對的卻是歐美在這一塊上絕對領先優勢,如何來破解這個困局難題?”沙正陽問道。

蔡政大概明白了對方的意思,點點頭,“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覺得這類產業以國家來牽頭投入巨大,但是效果卻未必好?也會有一些其他負面作用?”

“對,這些本身就是純粹產生於實驗室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細分產業,在美國,這種結合,加上風險投資的發達,使得其結合得十分完美,而在我們國家卻明顯慢了幾拍,未來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這類機會還會不斷湧現,我們前面沒抓住,那後邊該如何來抓住?”沙正陽沉吟著道:“驟然要讓我們國家一下子學美國,國情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不太可能,但是我們也還有一些其他可以借鑒的,比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

沙正陽的話讓蔡政很敏感,他立即道:“中金和國投,不是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了麽?”

“遠遠不夠,而且說實話,做得遠談不上好。”沙正陽嘴角露出一抹哂笑,“如果國家投入巨資變成了一個專門為盈利為奔走的企業,那意義何在?把目光聚焦於金融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板塊不是說不行,對經濟發展的確有好處,但是卻缺乏戰略大局觀和責任意識,或者說他們在下意識的規避風險,因為新興的高端戰略產業風險很大,他們不願意承擔,但是你不願意承擔,誰來承擔?都交給私營資本,他們現在能不能扛得起?中國還缺乏一個時間段來過渡,讓私營資本壯大起來,走市場經濟模式讓私營經濟進入這些板塊,還需要假以時日,……”

“你的意思是國有企業中應當有不以盈利為目的而以扶持戰略產業為目的的企業?”蔡政沉聲問道。

“大概是這個想法吧,不以盈利為目的,那這個企業怎麽來生存?也是一個問題,包括我們大型企業工委怎麽來考核,都很棘手,所以這還是需要尋求一個平衡點,但是可以明確盈利不作為主要目標,而要以推動國家確定的戰略產業和關鍵核心領域的突破發展為主要目標,只不過這種具體的劃分又是一個問題,只有慢慢來探討研究,而且也不可能是咱們這一家來說了算。”沙正陽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