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節 求援(第2/2頁)

在GDP主義和政績壓力之下,哪一個縣委書記縣長都只能按照這根指揮棒走,否則你就難以獲得上級和組織的認可,而這也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的見證。

發展經濟是惟一的主旋律,要改善老百姓生活,提升老百姓幸福感,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物質基礎,創造就業,提高老百姓收入,就目前來說,大規模的發展工業是首當其沖的第一手段,沒有工業帶來的經濟發展,就談不上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就難以解決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就更談不上讓廣大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問題了。

“正陽,在你面前我也不說假話。”貝一河苦笑,“老張可能在縣裏幹不了多久了,杜書記的意思是希望我能接任老張的縣長,但是說內心話,我心裏沒多少底氣啊。”

沙正陽揚了揚眉,沒有說話。

“裕城的情況我來了兩年,還是有所了解的,名義上似乎裕城要比大野、臨河、丹鎮、桐山、北溪這些縣份的基礎好一點兒,但其實好得很有限,而農業人口卻相當於這些縣份的兩倍,農村剩余勞動力亟待解決出路問題,這塊石頭壓在縣委縣政府身上喘不過氣來,每年我們為了組織勞動力輸出都要花不少心思,但效果也並不佳。”

現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收問題也是一大難題,特別是一些農村人口大縣,往往為了解決這部分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縣裏邊還要主動去聯系沿海地區,幫助他們尋找合適的就業渠道,隨會想到十多年後這種局面就會陡然反轉,像富士康這類企業想要找到足夠的工人,還不得不求助於內陸那些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到這類企業來本地落戶,更是一度當成政治任務來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完成招工任務。

“但我也認同你的觀點,勞動力輸出到沿海地區其實是為沿海地區做貢獻,看起來這些人能到沿海地區掙到工資,但是他們的消費仍然大部分留在了那邊,積存下來的錢並不多。可等到這些人年齡大了,身體不行了,卻又無法在那些他們為之貢獻了青春的沿海城市立足而不得不帶著衰老和病痛纏身的身體回老家來,最終沉重的負擔還是要交給我們,既然如此,為什麽不能在內陸地區想辦法搞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哪怕給更好的政策,只要能解決我們本地富余勞動力就業,那就是值得的,起碼在本地工作,他們還可以照顧到家裏,沒有那麽多社會問題,也不會每年逢年過節帶來那麽大的交通壓力。”

這個觀點沙正陽早就和很多人都探討過,他一直不認同那種主動把勞動力往外輸出的方式,有那份精力,還不如多謀劃考慮一下怎麽通過招商引資引入更多的產業來落地,就地解決這些勞動力的就業,當然這道題不好做,難度頗高,但是無論如何都要比把勞動力輸出到沿海地區好。

其實真要細細算下來,在內陸地區哪怕工資低上一截,但算一算消費差異和照顧家裏的細賬,在算一算每年逢年過節來回的路費,恐怕真的並不劃算,這種情況在2014年之後迅速逆轉,孔雀東南飛迅速很快變成民工潮回流就是明證。

“老貝,你想說什麽?”沙正陽聽出了貝一河潛台詞,這是要求援了。

“明人不說暗話,正陽,你得幫我一把,幫我們裕城一把。”貝一河坦然道:“你在企業去晃了一圈,又到京裏去撲騰了一轉,好歹也得給我們帶回來幾個像樣的項目來,裕城情況你也知道了,適合哪類產業,你手裏有什麽項目合適,趕緊想辦法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