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節 孤注一擲(第2/2頁)

剛剛出席完漢都市政府和廣達集團方面舉辦的簽約酒會,沙正陽就接到了郭真的電話,她已經飛抵漢都東升機場,要和沙正陽緊急見面。

沙正陽也吃了一驚,郭真那邊能有啥事兒?除了半導體項目也就沒別的了,可如此心急火燎而來,肯定是特別的事情。

“張如京認為我們的格局太小,沒有成功的希望,他聽出要做就做最好的,否則寧肯不做。”郭真一見面就直接了當。

沙正陽苦笑,還是來了。

前世中張如京也是如此態度,從世大半導體出走,就抱定了復仇台積電的決心,不過前世中他時通過各方渠道從海外募集到了各種資本,而今世情況已經有一些不一樣了,漢海高科作為國內最大的IC芯片設計企業和最具盛名的高科技企業,儼然已經成為扛鼎旗手,而邀請張如京來負責半導體生產項目,也讓張如京頗為振奮。

但是漢海高科的規劃仍然讓張如京不太滿意,這也在沙正陽預料之中。

前世中張如京在自己一手打造的中芯國際裏也只是幹了兩三年就在和台積電的專利之爭中被迫隱退,沙正陽認為對方犯了幾個錯誤,一方面是低估了台積電的攻擊性,小瞧了台積電的處心積慮的訴訟準備,導致準備不足,輸了官司;二是募集資金大多來自海外,這些私募資本完全是以利益為先,一旦覺得張如京因為訴訟原因而可能影響到公司短期利益時,就立即翻臉不認人;三是技術儲備不足,所以被迫在很多技術上借用了台積電的專利,而自身有沒有在技術專利訴訟上作充分準備。

但對於漢海高科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從漢海高科進入半導體和芯片設計領域開始,沙正陽就屢次三番的強調無比要從最基礎的技術領域做起來,不要怕在技術研發和人才招募上投入,哪怕把漢海高科在前期盈利上的積累花光都值得。

正因為沙正陽這種近乎敗家的觀點態度,使得漢海高科從一開始就提出了技術至上的宗旨,漢海半導體,也就是未來將會由張如京掌舵的這家將要和台積電打擂台的企業,從一年前就已經開始從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以及台灣,當然還包括國內大量招募技術人才開始為創業做準備。

在張如京尚未接手時,漢海半導體已經擁有了接近五百人的技術研發團隊,而這一年對來,這五百多人的技術團隊光是薪資就已經燒掉了漢海高科將近3個億。

如果沒有沙正陽近乎宗教狂熱般的支持態度,無論是東方紅方面還是段庸銘方面,都不敢放任還沒有開張的漢海半導體就如此“奢侈”的操作。

而張如京的加入漢海半導體,又帶來了他原來的老部下團隊三百多人,加起來高達八百多的技術和管理團隊人員薪資一年就有可能要突破6個億。

但沙正陽認為值得。

因為張如京是一個真正懂半導體制造的人,也是能看清楚未來半導體發展趨勢並把握住發展脈搏的人。

專業的事情就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也是沙正陽信奉的觀點,前世中證明過自己的人,今世更應該給他機會讓他去施展才華。

“郭總,他覺得要做到最好,要讓成功幾率最大,需要多少投入?”沙正陽也沒有繞圈子,徑直問道。

“他原本考慮是聽過渠道購買二手設備先上兩條8英寸的生產線,但是在獲知我們這邊的技術儲備和資本儲備之後,他希望可以同時上馬一條12英寸生產線,他認為目前12英寸的晶圓更具競爭力,也有利於漢海半導體迅速站穩腳跟。”郭真介紹道。

“那需要多少投入?”

“總預計在15到18億美金左右。”郭真一咬牙,實際上她也認同張如京的觀點,但是這個投入太大了,即便是張如京再三保證他可以通過他的渠道募集到大部分資金,但是風險還是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