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節 實體產業

“市長,其實您的意思不僅止於硬件制造業吧?”沙正陽笑得如狡猾的狐狸一般,目光明澈,注視著對方。

呂宗平嘴角也浮動著淺笑,頗有些欣賞意味的看著對方:“喲,被你看穿了?”

“站在您的角度,我覺得也很正常,畢竟我們漢都是一個900萬人口的大都市,而我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也比較低,這也直接給我們的城市發展帶來很大壓力,第三產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缺乏了足夠充裕的第二產業和第二產業帶來的就業人口消費,那麽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缺乏了充分的壯大空間。”

沙正陽的話說到了呂宗平的心坎兒上,他有力的一揮手:“說得好,所以我有很多想法,但是卻總覺得無從著手,或者說切入點還沒有考慮好。”

“所以你就覺得整個制造業都應該納入進來?”沙正陽不是贊同呂宗平的觀點。

也許是所處角度不一樣,作為市長的呂宗平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尤其是要將漢都市九百萬人口中六百多萬農業勞動力相當大一部分轉化為工業勞動力,而且要盡可能的避免這些勞動力流往沿海,讓他們盡可能的在漢都本地家門口獲得就業,把消費也留在本地,這是一個基本的觀點。

當然,實際上根本做不到。

沿海地區較高的薪資水準,充裕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後者,都是漢都市現在難以達到的,所以每年幾十上百萬的農村勞動力向沿海地區和其他京津滬這類大城市流動也很正常,只能說漢都市委市政府要把這個目標作為努力的方向。

所以呂宗平才會如此急迫的先要尋找到一條“終南捷徑”,但這條捷徑幾乎沒有,或者說很難實現。

比較優勢決定了,漢都市只能尋找適合漢都市市情的產業,當然對於漢都市這樣一個具有相當工業基礎和科研文教資源的大都市來說,比較優勢可以在很多產業上都能體現出來,但絕不是所有產業或者大部分產業,還是要有所選擇的。

“那你覺得呢?”呂宗平反問,他也感覺到對方不太認同,但他覺得對方也許無法站在自己角度上來考慮更多問題。

“我的感覺,您應該是對整個新興產業中的制造業,或者說只要是具有發展前景的制造業,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興的,無論是哪個領域的,勞動密集型也好,資本密集型也好,技術密集型也好,都感興趣,希望漢都都能得以發展起來。”沙正陽頓了一頓,“但我得說,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願景,實際上無論是上海還是蘇州、深圳都無法做到,更不用說別的城市了,以目前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使得比較優勢決定了我們漢都只能瞄準適合我們漢都的,能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嗯,看來正陽你已經胸有成竹了啊。”呂宗平點了點頭:“計算機和通訊設備制造業肯定是我們漢都要重點抓的,電子產業將是我們漢都最重要的核心支柱產業,但是這肯定還不夠,漢都市還有百萬級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要轉化,除開第三產業和建築業這些外,我們起碼還需要培育出三五個具備承擔得起足夠勞動力的產業,無論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只要能消化得了,就是好產業。”

“市長,談培育的話可能不太準確,實際上我們漢都市已經有一些未來具備較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產業,關鍵在於如何把蛋糕做大。”

沙正陽知道呂宗平也是有心要在這些產業問題上探討一番,所以沒有太客套。

“比如我們的航空航天產業,漢飛集團、漢航發集團、漢航電子這三家央企都是相當級數的巨頭,無論是從產業規模和技術上來說,在國內都是第一流的,但是我覺得它們在發展戰略和思路上還有些偏差,過於強調內部協調,而忽略了產業發展其實更需要的是配套擴大化和延伸化可能帶來的巨大機遇,……”

呂宗平遲疑了一下,他一時間還沒有能完全理解到沙正陽話語含義,“正陽,能解釋得更詳細一些麽?”

“市長,我的意思是像航空航天產業未來前景非常大,但是這也是一個需要相當大配套體系建設的一個產業,可是如果我們的企業過於從保密和技術角度來考慮,認為技術應該集中於內部,那麽其發展路徑就會相當狹窄,而國家也不可能在每個細分領域都來投入巨資進行研發衍生,如果能夠一些方式和策略在確保技術不流失和泄密的情況下將一些非內部和非國有企業納入其配套體系,鼓勵和指導這些配套企業來進行技術攻關和探索,我相信這個產業不但能做大,而且也能在技術領域上獲得更好的提升。”

呂宗平大概明白沙正陽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