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定了(第2/2頁)

沙正陽知道塵埃落定了,在此之前,他就知道自己可能要去臨近省份,但是不確定會去哪個省,傳言可能是秦省和平原省兩省之間的某省,甚至傳得有鼻子有眼,有說到秦省擔任長安市委副書記,有說到平原擔任洛城市長,還有說到中州擔任市長。

在去省委的路上,沙正陽終於收到了可靠消息,定了,去平原省,將會擔任省會中州市市長。

這個消息讓沙正陽略微震動,他一度以為自己可能去長安擔任市委副書記的可能性會是最大的,長安是副省級城市,也是西北中心,如果能夠在長安市委副書記職位上打磨幾年,未來出任長安市長應該是大概率事件,那麽也能在長安一展抱負,但是沒想到卻是到中州。

怎麽會是中州?!這個問題困擾著沙正陽,一時間讓他有些難以理解,但是如果細細回味起來,沙正陽又覺得為什麽不能是中州?

平原省是國內人口第一大省,地處天地之中,中原腹地,勞動力富集,城市化進程滯後,歷來是第一勞動力輸出大省,發展經濟的壓力十分巨大。

可以說九千萬人口要在平原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致富奔小康,這是一道超級大題,甚至超越了經濟概念,而是真正的政治大題,作為省會的中州卻是首當其沖。

但就目前的情形來看,中州雖然經過多年發展,確立了其在省內的龍頭地位,但是其作為省會的龍頭作用卻並沒有真正發揮出來,或者說發展潛力巨大,卻沒有挖掘出來,相較於其他周鄰省份,武漢之於湖北,成都之於四川,西安之於陜西,都相差甚遠,更不用說長春之於吉林,哈爾濱之於黑龍江了。

當然這可能和平原省的人口巨大基數有一定關系,但是毫無疑問,2003年的中州,作為一個地理位置絕佳的省會城市,和其他省會城市相比,其地位是肯定有些汗顏的,其二三產業的發展,其城市化進程,其經濟帶動作用和輻射影響力,其在整個全國省會城市中的地位,都是比較弱勢的。

為什麽會選擇自己來擔任中州市的市長,沙正陽估計這恐怕是中央早就有了這個考慮。

特別是在自己擔任那一年多漢都市長助理和兼著兩區黨工委書記的市委秘書長期間,漢都市經濟發展迎來了一個大爆發時代,恐怕是這個時候,中央就已經有這方面的打算,否則也不會有自己到中央黨校學習和援疆,這都是為自己積累資歷,以便於自己能夠順利到中州任職。

中州不是副省級城市,但是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的省會城市,作為居於整個國土中心位置的鐵路交通樞紐城市,作為一個工業和服務業經濟仍然處於較為落後狀態下的內陸大省的省會城市,作為一個仍然只能靠大量輸出勞動力來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增收的大省省會城市,中州的地位並不比副省級城市輕,可以說它的發展直接牽動著整個平原省的發展神經。

700萬人口,對於一個人口超過9000萬的內陸大省來說,不算多,但是對於一個二三產業不算特別發達的城市來說,一樣擔子不輕,怎麽來讓這座城市迅速崛起,不但要消化掉自身700萬人口中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快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同時還要起到為全省剩下的八千多萬人口中的剩余勞動力消納就業增收的示範作用,沙正陽估摸著這恐怕才是中央把自己放在這個位置上的意圖。

畢竟自己擅長經濟工作的名聲早已經傳出去了,在真陽,在長河集團,在國家大型企業工委,在漢川省發計委以副主任身份在巫陵實施的產業扶貧戰略,在漢都市的新興產業培育,都足以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底氣。

現在把自己放在中州,大概就是要讓自己一展所長,把中州真正變成平原省當之無愧的龍頭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