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 尋找突破

沙正陽的調研是從經開區開始的。

就目前來說,中州經濟板塊中拿得出手的大概也就是經濟技術開發區了。

薛一行自然要做陪。

應該說經開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比較齊全完備的,整個規劃區範圍內,食品產業園,機械加工產業園,鐵路裝備工業園,算是其中佼佼者,電子產業園和汽配產業園其實也早就有架子了,但是論規模論龍頭企業的代表性,這卻有些寒酸。

薛一行像要護小雞兒一樣的護著經開區,這讓沙正陽有些不悅,但是他也知道現在不是和薛一行鬧矛盾的時候,而且薛一行也很得楊天誠的認可,加上目前經開區還是市裏邊的頭牌標杆,每年的經濟增速仍然高居全市榜首,雖然這是建立在其沒有社會管理事務這一塊基礎之上,但好歹它總是增速第一。

所以沙正陽也還是保持著很平和的心態調研考察,甚至也還主動和經開區的領導幹部以及一些企業領導座談,了解他們對目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並認真對他們的一些建議做好了記錄。

當然,更多的時候還是傾聽,並沒有提出過多的建議和意見,這也讓薛一行松了一口氣。

薛一行就擔心沙正陽一上來就指手畫腳。

作為市委常委、經開區黨工高官,薛一行對經開區未來還是抱著很大的期望的,而且他也有信心在未來兩年裏讓經開區的產業增長進入一個新階段,沙正陽不是省油的燈,在漢都的表現也證明對方有些本事,所以他不希望沙正陽過多的插手經開區的具體工作,他希望經開區還是按照自己的預設發展軌道來推進工作。

沙正陽自然也能覺察出薛一行的一些小心思,所以他也就順其自然,市裏邊需要花心思的地方多了去,經開區的狀況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但薛一行卻很有點兒沾沾自喜的陶醉,這讓沙正陽很不屑。

高新區和三川縣才是沙正陽下一步的重點,既然薛一行都這樣的姿態,他也沒有必要再去和對方計較,當然作為市長,這只是暫時的,在有所選擇的時候暫時傾向高新區和三川,如果兩相比較之下的效果出來之後,薛一行還在那裏固執己見,那麽他不會客氣。

作為領導幹部,可以有感情傾向,但是個人情緒不能帶入工作中來,如果薛一行真有那本事,他沙正陽也沒二話,該支持經開區的一樣要大力支持,但是既沒有那份能耐,還總覺得自己本事最大,那恐怕就要好好考慮一下了。

經開區的調研足足花了沙正陽一整天時間,而第二天的高新區則只預留了半天的調研時間。

高新區規模要比經開區小得多,只有四分之一不到的面積,論產值更是只有經開區的七分之一不到。

高新區黨工高官王文華和管委會主任韋力河對沙正陽的到來也是盼望已久。

這年頭在體制內能搏出一官半職的人都不簡單,沙正陽對經開區的態度一般很快就能被人看出去端倪來,起碼王文華和韋力河是最關注的。

高新區和經開區的競爭從幾年前就開始,但是高新區是被經開區壓得死死的,無論是從那方來說,高新區都無法和經開區相提並論,從幅員面積,從班子配備,從產業傾斜,從政策支持,高新區都全面落後於經開區。

當然這不能說全都是高新區自身的責任,很大程度也和當時中州市的產業規劃和定位有相當大的關系。

顧名思義,你高新區就應當要著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但是你不能把什麽食品、機械加工和紡織、服裝這些產業歸結為高新技術產業吧。

而中州本身在科研高校這一類的資源上就相當缺乏,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商就處於相對弱勢的境地,這樣一種情形下,中州市委市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經開區的發展上也是說得過去的,特別是推進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與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這幾項中心工作結合起來的時候,經開區的優勢就顯得更為明顯了。

即便是在現在,王文華和韋力河也很清楚高新區在對陣經開區時仍然處於絕對劣勢,哪怕是新來市長對經開區的態度有些微妙,但兩個人也是在體制內打滾多年的角色了,很清楚像沙正陽這種人不可能因為一些感情傾向就把經開區徹底撇開。

他們唯一希望的就是從新任市長那裏多爭取到一些關注,憑借新來市長在產業培育和招商引資上的一些特長,能為高新區多爭取到一些特殊資源來扶持。

沙正陽在高新區這邊看得很細,但他更關注的是高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的班子建設和工作氛圍。

在他看來,雖然從各方面來看,高新區都無法和經開區相比,但是唯獨在班子和工作氛圍上,高新區憋著一股氣,一直希望要實現突破來證明自己,這一點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