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4章 智者見智(第3/3頁)

如果說,以前是楊銳加入達爾貝科的團隊中,現如今,楊銳也能以巨頭自立了。

“楊教授,我們是否可以理解,中國政府將支持人體基因組計劃?”另一名記者迅速的問了出來。

“我是科學家,我支持人體基因組計劃。同時,我會積極的介紹該計劃給政府,至於是否能夠被采納,我還不能確定。”楊銳回答的很謹慎。

“感謝楊教授的回答。”主持人再次走上前台來,準備結束對楊銳的提問。

走過場的記者會,已經撒了太多的幹貨出來了。

“聽說有多家大學和研究機構在接觸您,您會選擇去哪家頂級的研究所或者高校嗎?”這次提問的是個美國人,他一點要遮掩口音的意思都沒有。

而他這次的問題,同樣是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主持人也默默的退了下來。

大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基本都有了成熟的科研團隊,居於穩定的崗位和研究機構中,鮮有能隨便跳槽者,就是後世的中國長江學者,都被各種合同和項目捆起來,諾獎級的學者,起碼都是世界第二階的水準,哪裏有的跑。

不過,在外籍旁觀者的眼中,楊銳所在的北大,顯然稱不上頂級研究機構,以80年代的中國經濟水平來說,一流都非常勉強。

單就世界排名而言,埃及的開羅大學都比現在的北大高。

一些人甚至理所當然的認為,獲得了諾獎的楊銳,會跳槽去其他的世界名校。

在出國夢流行的年代,這也不是什麽奇怪或古怪的情況。

楊銳卻是灑然一笑,微微搖頭,道:“我沒有去其他研究機構的意思,另外,我也沒有接觸其他的高校和研究機構。”

記者們奮筆疾書,至於最後見報的內容,是否描述了楊銳的堅定,卻是智者見智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