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等價交換

童大林的是個神經粗大的人。身為革委會時代出來的官員,這是個優點。

要是怕這怕那,他也到不了企業局長的位置,只能在村裏刨一輩子的土,或者做一輩子的工作隊駐村幹部。童大林用偉大的胸懷承受了包書記的惱怒,一路狂奔到周市長的辦公室,顧不得形象不堪,首先大聲道:“國務院的人來了。”

“國務院?”周市長正在欣賞他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稿件。如果不是趁著三角債的熱風,他的文章是沒有資格登上中央大報的,至少沒有這麽輕松。

但是,再好的報紙,也比不上國務院的震撼啊。

童大林猛點頭,將自己所知的信息一股腦的倒出來,說道:“和蘇城一起來的那個,說自己是國務院的,直接進了包書記的辦公室。我看到包書記接待了。”

周市長先是一愣,旋即一驚。

和童大林一樣,他只用簡單的思路就能分析出國務院幹部的來意。而且,周市長想的還要遠:如果不是有什麽重要工作,怎麽能到了地方就去找書記?又是什麽重要工作,不派浩浩蕩蕩的隊伍,竟然只來一名幹部。

想來想去,只有三角債問題嚴重化,能涵蓋所有疑問——正是因為它很嚴重,中央幹部才要一邊解決問題,一邊藏著掖著。

“不好辦啊。你們企業局要馬上行動起來,首先做兩件事,第一是調查下屬企業的債務情況,第二是整理一份解決方案出來。”周市長並不知道中央專門開會討論了這個問題,也不知道國務院組成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否則不可能如此鎮定的布置任務。

董大林就顯的緊張多了,不安的道:“我們企業局早就讓各企業報告債務狀況了,都假的很,光是要貸款,要補助,要政策的。現在查賬也來不及了吧。”

“找一兩家重點的企業,比如濱化工業,查一下他們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真的草包是做不到常務市長的,周度只是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判斷下,進行了一次錯誤的政治投機。除此以外,他的頭腦都很清醒。

童大林不太願意:“濱化集團去年就在借錢發工資了,他們是早年的廠,設備也落後了,退休工人也多了,負擔重呀,比其他企業困難的多。用他們做基礎,得到的結論不客觀吧。再說了,咱們讓他們報告,這個報告萬一再被人家摸到了,那就不好了。”

“看看他們的情況能壞到什麽程度,總得有個心理準備。”周大林已經意識到這一關不好過了。他現在稍微有些後悔,發文章以前,是該仔細進行一次摸底調查的,也怪董大林這個粗心鬼,換成自己的秘書做企業局局長,早該把賬先查出來。

他其實冤枉了童大林。童大林是查過下屬企業賬目的。不過,他是數月前查的,又選了自己有印象的幾個企業,也就是情況較好的企業,得到的結論自然片面。

兩個人在這廂密議。蘇城、胡集和包波三人,已經談到了深入的地方。

胡集並不隱瞞包波,將國務院關於三角債的全國摸底情況和盤托出,驚出包波一身冷汗後,說道:“我是給越司長打前站的,除了通報情況以外,想請包書記先建立一個清欠辦公室,召集一些素質過硬的幹部,並請包書記和晁市長主持大局。清欠辦公室的清理金額的起點是5萬元。山東地區以濟南為中心,凡是同一家企業的欠款超過5萬元,就要列入清欠辦公室的名單中,一家家的清理過去。”

晁市長是正牌的市長。他和包書記一起加入清欠辦公室,就在層面上統一了市委和市政府,免得互相扯皮。如果不是蘇城的話,這種經驗要到5個月後,才在全國推廣,也是到那個時候,清欠才略有成效。

包波對清欠辦公室的規格有了疑惑,又問道:“不是以省裏牽頭嗎?”

“省裏也要搞,但要先從省城搞起來,培養和培訓一批幹部,少量清理一些債務練手。然後再建立全省範圍內的清欠辦公室。”胡集解釋的非常細致,他需要包書記的配合,否則工作是推行不下去的。

蘇城也簡單的說了一句:“清欠最忌地方保護。全國一盤棋,只有解開了連環債務鏈,本地企業才能真正走出三角債的危險。各地市處理具體的清欠工作,省裏支持和協調,國務院指揮和督辦。”

胡集贊同的道:“蘇董是我們國務院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的顧問。他在《經濟日報》上發表的文章,領導們看了都拍手稱贊,說是理解深刻,我們現在的政策,有蘇董的心血在裏面。也是因為蘇董在濟南的緣故,我們第一批的清欠城市,才選擇了濟南市。”

他說的好像是好事似的,但對於喜歡捂蓋子的黨政幹部來說,被列位第一批清欠的城市,可不是什麽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