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浦東地產

1990年的中國股市還沒有開始圈錢,1990年的房地產還沒有開始膨脹,1990年的銀行業還沒有開始向私企瘋狂放貸……1990年的中國商界是一片錢荒的景象。

但大華實業卻富的流油。

華107開始產出後,瑟坦油田日產8萬桶油,價值160萬美元。去掉各項稅款和各項開支,每日盈利130萬美元,賺錢的速度比印鈔機的快多了。

從10月到6月,瑟坦油田的原油產量自萬桶油上升到了8萬桶,總收入超過2億美元,不僅償還了台塑和長榮集團的借款,尚余近億美元。這些錢,除了用於濟柴的擴張、大華實業對海上鉆井平台的投資等等之外,還剩了數千萬之多。

不能準確算出數字的原因,是快速增長的收入和大量的支出,令收入節點變的很不清晰。尤其濟柴、大華實驗室、大華實業乃至海上運輸公司和大華燃氣公司不定期都有大額收入的情況下。

天然氣包銷合同自去年10月以來開始執行,蘇城雖然沒有賺到錢,但也沒有虧錢,保持著尚算平衡的狀態。去掉了這個最大的危險源之後,蘇城向大華燃氣公司的投入,幾乎不需要動用公司的存款。

瑟坦油田的盈利支撐燃氣公司的支出綽綽有余。再大的建築公司,一天也花不掉130萬美元。等到一年以後,全部工程結束的時候,不僅華108,連華109都要開鉆了,那就更不會缺錢了。

在廣東簽下第二份協議,盡情鋪設管道的蘇城,分明的體會到了冰火兩重天的含義:做能源企業,要麽上天,要麽入地,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擁有礦藏且開采出礦藏的能源企業,就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支持,不管做什麽都可以,資金的富余本身就代表著資源的稀缺性,獲得超額利潤也是自然而然的,容錯性也很高,幸福的像是在天堂。沒有礦藏或開不出礦藏的能源企業就像是在地獄,不僅要競爭稀缺的資金,而且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每日都在烈火中掙紮,一個不小心,就被燒的通透。

像是廣州、惠州這樣的城市,早在80年代中期,就落入了香港大亨們的眼簾。若非國內企業享受了時間優勢,或者說,若非蘇城請胡集弄那份紅頭文件的時候,存了個心眼,輪不到他來鋪設管道,遠比國內發達的香港燃氣管道商,估計早就從香港鉆過來了。能停靠十萬噸級液化天然氣船的國際良港不是說說的,他們不僅能省下碼頭錢,還擁有成熟的團隊和數十年的管道運營經驗。

換成稍弱一點的燃氣管道商,都不敢和香港的公司打擂台。只有國家設置的商業壁壘,爭取幾年時間,才有分庭抗爭的機會。

蘇城比歷史上多爭取了兩年的時間,現在看來,實際只有一年左右。這對黃能國際一流的燃氣管道商是完全不夠用的,但對大華實業已綽綽有余。

當第一根天然氣主管道埋入廣東的土地,蘇城就對四郎說:“看住這裏,若能占到三分之二,大華燃氣公司就可以宣告成功了。”

這裏是全國消費天然氣最多的城市,無論是習慣還是消費能力,即使只占此一省之地,稍微包裝一下的大華燃氣公司也足以在香港上市,圈到遠超盈利的資金。尤其是2000年以前,香港人看中國,還以為這塊大地上只有兩個區域:廣東和其他地方。成為廣東的城市燃氣供應商,在H股就相當於占了半壁江山。

與在山東相同,廣東的建築公司,也因燃氣管道而獲得了1億元投資的大部分。他們活了下來,就減弱了上遊欠款公司的壓力,讓他們能把有限的現金還給生產企業,從而讓停工企業恢復生產,繼續還錢給上級企業……

整個清欠工作將持續2年之久,但是,解開頭環是最重要的。這一步,前人用了1年時間,濟南只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在山東省的企業現金流有所恢復的時候,其他省市還在建設清欠辦的架構,以及清欠順序上扯皮呢。

這種領先全國的示範效應是強大的,蘇城和大華燃氣公司一度獲得了十多份邀請,尤其是內地省份,由於自身的資金劣勢,尤其關注外界的資金注入,甚至有派官員到濟南來跑項目的。

但最終,蘇城仍然選擇了沿海城市。這是資本的自然抉擇,投資1億和贈送1億元的概念是全然不同的。

第三份協議簽在了浙江省,時隔僅1個月,顯示了大華燃氣投資加快的步伐。而附屬於大華燃氣公司的小型燃氣公司已有6家之多,等於一個俯沖,就能占據全省的主要城市。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8月末,正在進行浦東開發的上海市招商局也邀請大華燃氣入駐。

所不同的是,由於上海已有液化氣管道,又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並不能做到政策面上的獨占,這在大華燃氣引起了陣陣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