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居中介紹

為了充分體現大華實業的“戰鬥力”,保住競速勘探的勝利果實,在前往秋明市之前,蘇城宣布所有鉆井隊進場,從而將“庫瓦克會戰”推上最後的高潮。

隨著蘇城的一聲令下,各勘探隊和鉆井隊全數取消了休假,包括前期已經撤出人員的幾個地質隊,也都從西西伯利亞的幾個大城市重新啟程,全員奔赴庫瓦克。

三號井的數據被收集了起來,作為後續勘探和鉆采的參考。以庫瓦克地區的規模,各探井的地質狀況將是類似的,大華只要把鉆井隊和勘探隊撒出去,以三號井為模版,照貓畫虎差不多就能掘出油來,工作效率會有極大的提高,成本費用也會一步步的降下去。

西伯利亞鐵路再次超負荷的運作起來,一輛輛火車滿載著中國貨,或者抵達秋明市,或者繼續向前,將來自中國南方的商品送到上萬公裏以外的俄羅斯歐洲部分去。

沿著秋明市火車站一線,堆滿了來自中國的裝備物資,由於當地的倉庫多已難以維持,且手續繁雜,中方員工幹脆將物資沿著貨車線一路往前鋪,轉運的卡車能裝多少就裝多少,各個鉆探隊和勘探隊,全都拿著介紹信來搬貨,從罐頭香腸到面粉煙酒,每支勘探隊都得到了一定的分配,可以自行雇傭車輛來運輸自己需要的生活物資。

以庫瓦克地區的通行條件,鐵路沿線的中方物資只會越堆越多,一度有三四公裏長的物資堆積如山,等待領取。

這些物資,既有上萬噸的井架鉆機、彩鋼板房等生產物資,也有大量的衣物和食物等生活物資,看的秋明市各級部門口水直流。

俄羅斯的物資緊缺,早就到了限購的窘境。要維持三萬多名中方員工的生活所需,依靠俄羅斯已然崩潰的市場是不可行的,全得依靠國內運輸,甚至連運輸所需的柴油和汽油,也許要從國內送來。

此時的莫斯科人,要買一件冬季的風衣,不光得有莫斯科的戶口,還得有在莫斯科連續居住一年的證明,才能用幾個月的薪水從態度惡劣的服務員手裏拿到一件式樣老舊的沉重風衣。中方員工想在西伯利亞得到充足的補給不啻於天方夜譚。

另一方面,每名在外工作的人員,平均每人每月兩三噸的生活物資是必須的,無論是醫藥食物,還是保暖燃料都不能缺少。要維持正常的生產活動,更要數倍於此的生產物資。

進入大規模開發狀態的鉆井隊,比競速勘探期間,耗費的物資量還要多。例如重晶粉、高標號的水泥等物資,同時開鉆14口井的時候,自然比同時開鉆4口井的時候消耗大。

這些東西,有些時候能從混亂的俄羅斯買到,有些時候從千裏外的俄羅斯城市購買,還不如從國內購買來的快。

甚至有國內先進口,再出口一項物資到秋明市來,也比秋明市直接采購的速度快。

許多俄羅斯工廠的產量已經降低又降低了,但國內外的需求量卻沒有降低多少,他們自然會優先滿足國外的客戶,而非國內使用盧布的工廠。

要是換成其他外國公司,這樣規模的動員,別說是組織了,想一下就會覺得頭大。

即使是埃克森美孚這樣的公司,出於法務方面的考慮,他們也不敢一口氣組織上萬人的隊伍去一塊蠻荒之地進行開拓。派遣100人的外包公司,簽署嚴密的合同,用10年的時間踏遍異國土地,才是他們的勘探常態。因為任何海外鉆井隊的任何缺失,都有可能導致一打的官司。若是有人不幸受傷或死亡——不管是怎麽受傷或死亡的,無窮無盡的訴訟會讓跨國公司欲仙欲死,後悔接單。

中國執行的是另一套政策。受傷或者死亡的國企員工,向來能夠得到良好的醫療和善後。保證子女乃至家人的正常生活、就業和讀書,向來是同系統領導的主要工作。在石油石化這樣的豪富部門,聘請工人家屬到輔助部門和二級工廠,免試降分錄取子弟就讀本廠幼兒園、子弟小學和子弟中學,降分委培石油大學,優先聘用本系統子弟就業,高比例就醫於石油醫院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以說,中國的國企工人,尤其是壟斷國企的員工,本身就享受著超國民的福利待遇,而這種福利待遇,又是當代和先代的工人們,用辛勤的汗水和孜孜不倦的勞動換來的。

90年代的石油工人,仍然保持著聽指揮,講奉獻的高效軍隊模式,就像是當年整編制退伍的軍隊一樣。一支鉆井隊就是一個連,一萬名工人就是一個師,3萬名工人就是一個軍,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完善而清晰,真要到隊伍裏去問。做鉆探的隊長,說不定就是退役的連排長,指揮部的後勤官,說不定就是退役的團營長。

長時間的磨合調配,更是強化了這種組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