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舊事重提

中船重工做了厚厚的一本資產報告書。雖然他們每年都有做這樣的報告書,但這一次明顯更認真,內容也更翔實和真實。

榮尚國並沒有將之交給蘇城,而是先向幾家國有大銀行提出抵押貸款的申請,同時邀約幾位熟識的銀行官員吃飯。

不出意外,幾家銀行基本上都拒絕了他的要求,最多也只是象征性的給予千多萬元的貸款。

這還是看在中船重工利潤豐厚的份上,他們才願意將幾塊沒用的土地放入自己的抵押名單。相反,要是中船重工用自己的原料或船只做抵押的話,貸出來的錢會多的多。不過,用原料和船只做抵押有一點不好,是每當要從倉庫中提取的時候,就得向銀行申請和說明。

但不管是用什麽方法,中船重工都不可能得到3億美元,就是相當於牌價的30億人民幣也不能可能。放在20年以後,以中船重工的資產,他們或許能輕松的貸出幾百億元人民幣,或者幾十億美元,可在這個時間段,他們要用名下的地產和設備從銀行套出錢來,就太艱難了。

一方面,國內的銀根在縮緊,另一方面,像是中船重工的企業都很不景氣。當然,中船重工本身是挺景氣的,要是沒有下面的三產和分支機構的連累,還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但銀行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

假賬、人情關系等等問題讓國內的銀行經常只能做出一刀切的決策,尤其是如此大宗的貸款,哪個銀行要是貸給了中船重工,立刻就會有其他的央企來找他們,到時候給是不給都很麻煩。

因此,榮尚國堂而皇之的嘗試很快失敗。這時候,他方才在碰頭會上提出自己的建議:將封存的部分固定資產出售給大華實業,從而盤活資產,購買新設備以擴張產能。

在90年代,擴張產能在國企中還是很有誘惑力的,無論是“做大做強”還是“多元化發展”,說的都是擴張。而不能擴張的國企,往往會陷入衰落和退步,所謂的抓大放小,理論上都會讓央企活下來,但到了具體的企業頭上,這還是一支懸在腦門上的利劍。

榮尚國的前期工作做的極好,很快征得了班子成員的同意,繼而在正式會議上通過了決議。

接著,他才向上級機關報告了自己的想法。

雖然出售數億美元資產的事兒不算小,可到了國家層面,就不是特別關心的話題了。

榮尚國親自監督,用了幾天時間,將所有的流程完成,然後找上了蘇城。

……

“不行,我不贊成。”大華的投資項目都會經過季潤之,他生怕蘇城抹不開面子,立即否決道:“榮總拿出來的這些地產要麽處於偏遠的港口區,要麽是郊區的倉庫,流動性很差,價格也不便宜,與其購買中船重工的資產,我們不如直接從銀行購買打包的抵押資產,更劃算不說,問題也更少。”

榮尚國知道小鬼難纏,認真的道:“我們是準備拿這筆錢來擴張產能的。購入新的設備和生產線以後,中船能夠給大華實業做更多的代工和配套,對雙方都有好處不是?你們從銀行購買抵押資產,不如從我們這裏購買,讓我們把資金靈活的應用起來。”

這就涉及到集團的業務發展了,季潤之看向蘇城。

“榮總的想法值得肯定,但怎麽交易,投資部可以多提點意見。”蘇城自然要狠狠的壓價,這可不是幾十萬幾百萬的交易,而是數十億元的交易。就算是和國家做生意,也沒有對方要多少就給多少的道理。

而且,榮尚國拿到錢以後,也不會將資金上繳國家,更不會全部用來購買設備,其中免不了要有很大一部分用於員工的福利支出。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國企和日本的企業其實很像,都是為了企業員工而奮鬥的,股東得到的利益是遠遠不如美式企業的。

季潤之則是極職業的經理人,得到蘇城的授權,立刻拿捏了起來,道:“我會立刻組織人手進行評估,但我不得不說明,以現在的經濟狀況和市場情況,中船必須在市場價格上的基礎上進行打折,我們才有談下去的基礎。”

“對大客戶,打折也不是不行……”榮尚國他們早就有了共識。畢竟,現在的中國並不像是十多年以後那樣,人民幣資產暴漲,地皮價格高昂。在1994年,別說是二三十億元的土地打包出售了,兩三億元的地產交易都是大宗,還不及後世一個三級城鎮的中型土地交易規模。

蘇城卻有自己的想法,聽著兩個人的對話,立刻警覺的道:“打折要有理由,不能隨便打折。”

季潤之恨不得翻個白眼,半是調笑半是提醒的道:“蘇董,咱倆不該是一邊的嗎?”

“當然是一邊的,我是想價格越低越好,但咱也不能冒著國有資產流失的危險做交易。”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此時非常正常的交易,到了十多年後,指不定要被曲解成什麽樣兒。“國有資產流失”就是最常用的罪名,也是很難說的清楚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