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陰陽五行,周而復始

陸子安竟僅以這一道晨光,就演示出了萬千星象!

日升,日落。

光華流轉間,所有玉球依次折射著最大那顆玉球的光芒。

它們落於觀象台,光影清晰地指向每一個間隔。

清晨清冽的風,讓陸子安的神思變得更加清明:“這是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度的工具,它能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立者為表,它能產生影,水平者為圭,它是刻度尺,用來測量影子的長度……圭表測時的精準度與表的長度成正比。”

與此同時,光線落於玉圭,陸子安指著這一道清晰的光影:“這,便是日晷(guǐ)最初的模樣。”

日晷分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極地晷、南向垂直日晷等八種。

而最常見的,自然是水平式日晷,它采用水平式的刻度盤,日晷軸的傾斜度,依使用地的緯度設定。

“不過……我個人認為,古人的計時器具,應該是刻漏而不是日晷。”陸子安微微擰眉思索,操作著玉球進行新一次的變化:“《明史·歷一》中有言:定時之術,壺漏為古法輪鐘為新法,然不若求端於日星,晝則用日,夜則任用一星。比如一炷香的時間,就是通過香的燃燒來計時,此外還有香漏、田漏等等。”

原來是這樣嗎?眾人若有所思。

也有對歷史詳知的專業人士開始摩拳擦掌,想要針對這一說法進行一次深入的探討。

但是很快他們的思緒又被陸子安轉移到了其他方面,因為此時陸子安微笑著道:“相信大家也都看出來了,這個觀星台的原型,就是登封觀星台,又名周公測影台,學名‘八尺表’,就是登封觀星台上的表長為八尺,《周禮》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記載,意思就是在天地的中心——登封告成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長,剛好是一尺五寸。俗名‘無影台’,如果大家剛好在夏至時來觀星台,會發現自己站在台上的時候,沒有影子。”

【這麽神奇的嗎?】

【哇……突然很感興趣哎!就是不知道去一次要多少錢。】

【感覺好厲害的樣子,肯定很貴叭……】

【學生黨表示望而興嘆,囊中羞澀嚶嚶嚶!】

【一拳打死嚶嚶黨,登封觀星台我去過,十塊錢門票,很良心價了好吧?十塊錢你跟我說你沒有?】

【……目瞪狗呆,這麽便宜的嗎?我準備明年夏至去看看!感覺超奇妙!】

【我也去我也去!要不咱組團啊!】

【這個可以有!】

眼看著彈幕關注點偏得越來越厲害,陸子安只能笑笑,又給拉回來:“登封觀星台建於1279年前後,由台身和量天尺組成,台身形狀是覆鬥狀,其作用是‘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周禮》記載,西周時周公姬旦在陽城造土圭木表,‘立竿見影’測量日影定出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耕,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天色大亮,清晨微冽的風吹起他的衣角,撫過他的眉眼。

一夜未睡的陸子安,神色有些許憔悴,但眼裏卻依然湧動著耀眼的光。

興之所至,他甚至在桌前坐了下來,與網友們聊起了郭守敬。

這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世稱“郭太史”。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參考了一千多年的天文資料和70多種歷法,制訂出了《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

《授時歷》自頒行後,沿用三百多年,是我國流行最長的一部歷法。

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十二種新儀器。

總而言之,這是一位奇才。

陸子安說起這位郭太史,那真是頭頭是道。

那些奇妙的儀器,哪怕拿到如今,也讓人不禁感慨其精細程度。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陸子安翻開他的記錄本,其中就有這些儀器的繪圖。

比印刷出來的更清晰,更容易理解。

【感覺好厲害啊,陸大師,你能把它們重新做出來嗎?】

【對呀,感覺這些都好精妙的樣子……】

陸子安挑了挑眉,笑了:“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我會把這些儀器作為作業留給百工門的記名弟子,到時大家可以來長偃觀看。”

所有人都笑了,只有百工門眾記名弟子風中零亂:他們是不是幻聽了?怎麽還有作業的啊?

當即就有人打電話給陸阿惠,全然忘了現在才幾點。

偏偏陸阿惠也正守在電腦前邊呢,才響了一聲就接了:“你最好有個合適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