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心中有型,徒手成型

一看他陸子安這架勢,所有人都來了興致。

“上料嘍!”有人大聲吆喝著,轟隆隆推著一個大木架朝這邊走過來。

自從華夏決定恢復鈞瓷以來,調動了許多人手,從相關的礦產中挑選各種合適的礦物。

他們派出專家親自下礦,尋找性能可靠,質量穩定,宜於鈞瓷產生窯變的原材料,並精心進行挑選。

僅挑選還不夠,還需要把原材料進行必要的精細處理。

各種瓷土堆分門別類,鋪放於露天料場,進行長期的、循環不斷的風吹、日曬、雨淋、冰凍,使其自然風化潤酥,改善性能。

而各類礦石料,則需入輪碾,進行碾碎,反復操作後,使其磨成砂粒狀或粉狀。

在這些初步的處理過後,還需根據這些瓷土和礦料各自的特性,進行分類的安置。

有的需遮陰、防雨,有的則需要防塵,等等等等。

日復一日,卻始終等不到一個結果。

以至於進行這項工藝的他們,甚至曾經以為自己在做一件無用功。

因為鈞瓷工藝早已失傳,而窯址(汴梁)也隨冰凍積水而下沉。

當年鈞瓷產生的轟動效應有多熱烈,越對比出如今瓷工藝有多慘淡。

哪怕各地群相仿效,窯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鈞瓷要領。

對鈞瓷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棟,考古窯口不計其數。

可是,因都未見過這批北宋官造鈞瓷,也只能是管中窺豹了。

直到陸子安的出現,才讓已經麻木的眾人,仿佛又有了新的期待。

可能真的只有如此鬼才,才能夠研究出鈞瓷這種奇詭的工藝吧!

一堆堆經過了精細處理後的瓷土礦料,分門別類,各自裝在小甕中,緩緩推到陸子安面前。

整整齊齊的料甕,上邊都貼了它們的名字。

陸子安打開一個甕,便立即有經手的工匠上前解釋它的處理方法及用途。

瓷土多數采於禹州市,它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

境內多石灰石、煤、鋁礬土、瓷土、陶土、焦寶石。

鈞瓷名鎮神垕(hòu),則位於禹州市西南部。

這裏山嶺起伏,群山環抱,東有角子山、鳳翅山,西有牛頭山、牛金山,南有大劉山,北有雲蓋山,中部有東西走向的乾鳴山。

山體由炭巖、砂頁巖構成。

瓷土、釉藥、耐火材料和煤的儲量非常豐富,覆蓋層薄,極易開采,生產鈞瓷有著十分優越的條件。

光是了解和熟悉這些原材料,陸子安就花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

但哪怕是這樣,也足以令人驚嘆了。

就像學中醫的小學徒,入門就是記草藥名字。

如果能夠將它們背得滾瓜爛熟,並且了然於胸,聞到味就知道它是什麽藥,在腦海中迅速找到相對應的搭配和可治療的疾病……

做到這一步,師傅一般會和你說:能出師了。

在這裏,陸子安也如這小學徒一般,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強悍記憶力。

一個星期過後,他已經能自如地挑選他所需要的原材料,並且將它們按配比裝入球磨機中轉動。

這一步驟,在鈞瓷工藝中被稱為細磨。

細磨需要耐心,更對原材料有嚴格的要求。

陸子安調配了許多種,最終才選出幾堆符合質量要求的泥料。

因為只是初步嘗試,所以他沒有選擇太過奇怪的形狀。

造型一般偏簡單的盤、缽、碗等器皿為主,因為不想用現成的模子,所以他采用的是拉坯成形的辦法。

拉坯成形,說白了,就是在轉動的輪盤上放一泥團,用手拉制成各種圓形的坯體。

只是陸子安做起來,總比其他人多了一絲韻味。

輪船的轉速其實很快,他的手指卻總能恰到好處地將泥團拉成形。

食指微微探入,很快中心便有了一個空洞。

指腹輕輕內勾,坯體便有了圓滑的弧度。

他的動作甚至是非常輕巧的,仿佛有過幾年的沉澱一般輕巧自如。

就連不少旁觀的老師傅,也不得不搖頭嘆息:“陸大師有這等手上功夫,怎地還叫我們來教他塑坯?”

完全不需要嘛!

“我倒是覺得,他這種手法挺有意思的。”有人皺著眉,看得分外仔細:“你瞧見沒,他每次塑造弧度時,總是兩只手指操作的。”

內外同時進行調整,而不是每次只調整一面。

這樣的結果,能使整個坯體光滑而完整,不會有凹凸不平的現象發生。

如此做了兩三件以後,陸子安把原坯擺在一側,洗手後,拿起了另一泥團。

他想了想,竟關掉輪盤,直接在工作台上徒手操作起來。

“哎?這是怎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