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劍氣(第2/2頁)

此時已入11月,南方的天氣也漸漸轉涼,站在樓上不免有些寒冷。今天的遊客特別多,聽口音就來自天南海北,男女老少皆有,不過都不是來旅遊的。

“今兒7號,還有6天就比鬥了,也不知讓不讓圍觀……唉,希望沒白跑一趟。”一位中年人嘆道。

“不讓圍觀也正常,畢竟是自家事,誰贏誰輸跟我們沒關系。”同伴道。

“我倒更關心洞庭湖啊,今年水位暴漲,估計快不行了。這片還算好的,別的湖區早就鬧大發了,養殖戶死了不少,什麽王八蛤蟆小龍蝦都上岸了,以後想看都沒機會了。”另一位同伴道。

“別那麽消極,指不定湖底有寶貝呢,就跟魚山似的。”旁邊一位遊客聽了,忍不住插話道。

“喲,您也知道魚山?”

“多新鮮啊,那麽大動靜,早就傳遍了!我有個親戚在鄰縣,就看著幾道光飛出去,哎喲,哪個孫子那麽好命哦!”

“呵,網上不流行這麽一句話麽?以前總看YY小說,結果小說成現實,才知道自己不是龍傲天。”

“我倒不想當龍傲天,一家人整整齊齊開開心心就好……哎,你們說,如果洞庭湖真熱鬧了,能有什麽寶貝?”

“君山島啊,嘿嘿,娥皇女英出來就厲害了!”

眾人七嘴八舌,充分展示了吃瓜群眾的熱情與大無畏。而在他們外圍,卻有一位沉默的孤身遊客,衣著樸素,手裏提著一只木匣,瞧著頗為奇怪。

他站了一會,聽那幫人的話題漸漸超速,轉到了車輛保養方面,就沒興趣的踱到另一邊。

這裏是一面墻壁,滿是嶽陽樓的歷史、人文和景點介紹。他一目十行,很快掃到了最末,忽地目光一凝。

那篇文字的最後一段,寫著:

“在嶽陽樓下的沙灘上,有三具枷鎖形的鐵制物品,重達萬斤,其用途為何,至今沒有定論。據《嶽陽風土記》記載,江岸沙磧中有冶鐵數枚,俗謂鐵枷,重萬斤。古人鑄鐵,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竅,徑尺許,不知何用也。或以為碇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舉也;或以為置木其內,編以為柵,以禦風濤,皆不可知。”

別的景點,像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之類,介紹的都很詳細。唯獨這個,只有簡單的一小段。

他思索片刻,便拎著木匣快步離開——這不是別人,正是老顧。

話說他告別梵凈山,就到了湘省境內,一路沒停,過懷化,穿婁底,直接到了嶽陽市。嶽陽市再過去,便是贛省,一天可到龍虎山。

洞庭湖在春節期間,便有水族生事,早就想來轉轉,正好趁此機會。

他本能的覺著這三具東西古怪,便下樓到了點將台。此處便是東吳魯肅點將的地方,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梯階下湖,檐牙高啄,兩頭雕著龍頭,頂上蓋著琉璃瓦。

而在高台左側30米處,陳列著一枚巨大鐵枷。

長約5米,很厚,兩頭呈燕尾形,通體青黑色,四腳圓潤外翻,中間亦有兩條平行突起,表面覆著很多銹跡。

他看了看標牌介紹,這鐵枷重萬斤,起碼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年戰爭時期,東瀛和山姆國還想拉走,但怎麽拽都紋絲不動,只好放棄。

然後在1980年5月,由於湖水幹涸,嶽陽樓的管理人員又在點將台下的湖灘上發現。

當時一共找到三個,用了三輛絞車同時作業,才移至平台上。為了方便遊人參觀,還特意增設了景點。

不過另外兩只,後來莫名失蹤,僅剩一只。

對於它的用途,專家說法不一,有的說是船只停泊系錨的“錠石”,有的說是東吳為攔截晉人的戰船,用來鎖江的……

顧玙直接跳進護欄裏,仔細查看。

這東西很像古代羈押犯人的枷鎖,又有點像一種長兵器,戟。他見四下無人,幹脆伸手一抹。

“嘩啦!”

隨著鐵銹撲簌簌掉落,露出裏面經過千年腐蝕的生鐵材質,而在生鐵之上,又顯出一些不同尋常的紋路。

他伸出手指,一筆筆的順下來,最後組成一個怪字。

上面是雨字頭,下面兩部分,左邊是三點水加個辛(這字念shen,沒打出來),右邊是三道撇。

顧玙看了就一驚,這分明是道教的諱字,意指水官,即管理水域的神祇。

我的天啊!

他眨了眨眼,由衷佩服那時人們的膽子:這東西也敢挖出來,還特麽搞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