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仙在神前

“我剛修道的時候,認為夏國沒有神,後來覺得可能會有,現在這個可能的傾向性越來越大。”

顧玙馬上找到小齋,並說出自己的判斷,道:“我敢肯定,這冊寶箓就是揭開秘密的關鍵,一定要研究透徹。”

“喲,你現在倒喜歡做學問了。”

小齋很認真的看了看他,嗯,確認過眼神,還是那個想草的人。

“不是做學問,難道你不想弄明白麽?”顧玙奇怪。

“想啊!但我自己研究就好,不像你,一上來就找我。”

“你不是移動硬盤麽,習慣了。”

“隨插隨到麽?”

“姐姐,我在誇你知識淵博!”他汗道。

小齋瞧他的樣子,已達到調戲的目的,便正經道:“道教的神系太過混亂,幾乎一個門派一個版本,另有不少民間傳說和話本混入。還有的引入佛教概念,或者為了政治目的,硬生生造出幾個新神,連道士自己都分不清。我也搞不懂這些亂七八糟的神譜,但你有沒有一種感覺,相對於和尚與十字教徒,道人似乎不怎麽敬神?”

嗯?

顧玙一怔,對她的切入點略感意外。不過他想了想,好像真是如此,相對於“我佛慈悲”、“佛主保佑”、“善哉善哉”,道人對天地、對萬物、對自然、對自身、對道法,都比神來的尊敬得多。

“神的定義,本就是高高在上,受人香火供奉,日夜禱告。但道人的態度,並沒有那種對神靈的卑微感。”

小齋頓了頓,繼續道:“夏國很久以來都沒有神譜,《列仙傳》《神仙傳》更多是傳記性質,而且重點在如何成仙,並非神。直到南朝陶弘景時,才寫了《真靈位業圖》,算是第一本比較完整的神譜。”

“……”

顧玙撇了撇嘴,《真靈位業圖》他自然看過,怎麽說呢,不敢恭維。

陶弘景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每等設一中位,又分設左、右位若幹席。這些神有的是聖人先賢,有的是帝王將相,有的是道教領袖。

比如,他將元始天尊放在第一等的主神位,將太上老君放在第四等,又將儒家的孔子放在了第三等,將秦始皇、齊桓公、劉備等等放在了第七等。

如此排列,還煞有介事的給眾人安放神職,只能用一個表情來形容:滑稽!

陶弘景是得道高人,為何這般做法?就因為他屬於上清派,而當時前期的三個最主要道派天師、上清、靈寶,在江南爭得死去活來。

天師和靈寶都尊太上老君,他為了打壓對手,才將其貶的一文不值,又將自派尊的元始天尊捧上首位。這種情況直到南北朝末期,隨著各派融合,才出現了統一的最高神,三清!

你就想啊,若是在佛教和十字教,誰敢這麽幹?

“所以說,道人不信神,但道教為了傳播道統,必須立起神位供世人信仰,就跟皇帝自稱真龍天子沒啥區別。”

倆人這一抹,將整個神譜和天庭都勾掉了。顧玙卻點點頭,很認同這個說法,又道:“寶箓是正一派獨有,正一源自龍虎山,龍虎山源自五鬥米教。我之前查閱資料,當年張道陵立教,在西南建二十四治。書上對這一塊沒有太多說明,一定隱去了不少內容。而我剛才試驗符箓,發現了一絲古怪,就捋了捋線索。由此猜測,神是不是道人,哦不,是仙人所封?”

東漢時期的巴蜀,巴人多信巫教,淫祀害民。張道陵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巫妖之禍。

之後立五鬥米教,建二十四治。所謂治,就是管理機構,分:

上治八品:陽平治、鹿堂山治、鶴鳴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貴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眞多治。

中治八品:昌利治、隸上治、湧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蓋治。

下治八品:雲台山治、浕口治、後城治、公慕治、平剛治、平薄山治、玉局治、北邙治。

當年龍虎山鬥技,流失海外多年的天師印被請回天師府,那顆大印上就刻著“大陽平治都功印”。

陽平治是二十四治之首,天師居處,都功是主持教務者的稱呼,由天師自己擔任。

“你是指張道陵封過神位?”

小齋對這個觀點很有興趣,細細思索片刻,道:“他是大天師,起碼有地仙境,能接觸到先天一炁,在當時也算天下第一人,的確有本事封神。可這封神,封的是肉身,還是神魂?”

“我覺得是神魂,而且跟魂界有關。”

顧玙開啟腦洞,勁勁道:“我先模擬一下,比如張道陵的一個手下身死,或重傷,或終身不得寸進,甘願獻出神魂。大天師便煉制寶箓,自立神譜,冊封神職。既能增強實力,又能忽悠一波信眾。神魂入箓,便不受七日轉生的束縛,或留在魂界,或存於箓中。這寶箓有秘法相傳,後人得之,也可以召喚驅使。不僅如此,像草木山河之氣,狐仙鬼怪之精,甚至炁界的某些存在……如果張道陵可以擒之,完全能攝入寶箓。不過後來靈氣衰退,萬物撲街,這些神僅有小部分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