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慢慢露出輪廓(第3/3頁)

馬兒和老陳的疑惑差不多:“你說他這麽個中學校長已經幹得很厲害了,升官不去,發財又不敢,起碼沒有那麽肆無忌憚,到底為什麽?別跟我說他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我見過一次,他根本就不懂足球,純粹就是看準了這個機會!”

白浩南搖頭:“我這邊的老板會跟他交流接洽,這些人腦子轉得多,我們搞體育的就不要和他們費腦子了,累,反正能把這個高質量的上學跟練球基地搞起來,未來就是我們在學齡兒童這部分的樣板了,搞得好,才不會像我們這樣除了踢球,什麽文化知識都沒有。”

三個都是從老式體育系統出來的沒文化男人都嘆氣。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就寫在體育系統所有運動員額頭上的字眼,除了極少數天才決絕的家夥能運動場上成功以後還能自發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可以說大部分專業運動員離開運動隊退役以後,基本上都是和社會謀生技能脫節的。

誰叫他們從少體校開始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到了訓練比賽中呢?

而且對於勝者為王的體育系統來說,絕大部分運動員在從地方到省級、國家級乃至全世界範圍的各級比賽中不斷攀爬的過程中,絕大部分都會失敗的跌落。

體育系統的殘酷,在座三人最明白不過,哪怕眼前這些看起來很有前途的孩子,他們都清楚這數百人裏面能有三五個走上職業賽場拿上高薪,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比例了,大多數都會倒在傷病、失敗和無法堅持的道路上,以往這些孩子都是成功者腳下的墊腳石,能有牽牛那樣還在業內混口飯的都是好出路了,一個比一個慘的退役運動員例子在網絡上很常見,更別提某些因為藥物傷殘的運動員連做個普通人都是奢望了。

專業體育運動就是這麽現實無情!

所以白浩南從一開始就把整個訓練營的體系分成了每周課余來免費訓練的少兒愛好者,和極少數完全集中的有天賦孩子,只是最近合並了馬兒的足校,這麽多孩子必須要找到新的兩不誤方式。

這就是他給老於和老陳都提到自己走上教練道路的第一步,帶著一隊孩子,為林城小學打出名堂,盡可能給自己積累點噱頭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模式摸索出來推廣,在這個龐大的國家,只有先獲得成功的範例,才有可能得到全面推廣,無論是訓練營內部還是國家層面的推廣。

這比他之前決定自己從萌芽一直帶著一支隊走到最後,已經提前了三四年的時間,他甚至不介意如果能成功在林城小學用六七年時間,把這批孩子慢慢帶到當打之年,自己最大的優勢可能就在於會逐漸積累起一大堆訓練營支撐的青訓隊伍,讓手裏的梯隊擁有不停造血更換新人的可能性。

直到走向職業俱樂部!

思路是好的,但實施起來連白浩南自己都知道一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

他們所有人最堅信的恐怕都是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