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章 【民族品牌之殤】(第2/2頁)

中國似乎進入了全民保健時代!

真的,如果同意楊信的建議,在這個時候投身保健品行業,以宋維揚的營銷手段,純利潤有可能半年就破億,到明年做到30億的銷售額都有可能。

但有意思嗎?

上面說的那些保健品公司,十年之後還剩幾家?也就一兩家在苟延殘喘而已(腦黃金不是腦白金)。

反觀做飲料的,除了健力寶生不逢時、旭日升自己作死,哇哈哈可是越做越大。

嗯,還有個天府可樂,那是被美國佬坑死的。

曾經的國宴飲料啊,天府可樂一度占有中國可樂市場份額的75%,吊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下屬灌裝廠就有100多個,還在莫斯科有灌裝廠,在美國世貿大廈設立銷售公司,日苯企業主動尋求代理權,僅1988年就上稅6000多萬。

天府可樂是怎麽死的?

這年頭流行搞中外合資嘛,於是就在今年,1994年,天府可樂和百事可樂合資了。

百事可樂一入股,立即雪藏“天府可樂”這個品牌,天府可樂在中國市場瞬間消失,全部變成了百事可樂。

這樣的例子太多,比如“美加凈”,中國最大的家化品牌,曾生產中國第一瓶摩絲、第一支防曬霜、第一支護手霜,牙膏出口量占全國總額的70%。四年前,美國莊臣和美加凈合資,很快雪藏“美加凈”這塊牌子,只用兩年時間,美加凈的銷量就從3億元降到600萬。

還有雪花,還有香雪海,當年響當當的民族品牌,全都是這樣被弄死的。

多年以後,天府可樂、美加凈、香雪海重出江湖,但已經只能賣情懷,90後的新一代根本就沒聽說過。

這些企業,其實都盈利極佳,為什麽非要搞合資呢?

往往是地方政府牽頭的,理由是引入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事實恰好相反,技術和經驗都沒引進來,反而把自己給搞丟了。

雪花和水仙都是被美國惠而浦搞死的,其中有個故事讓人很絕望:水仙的滾筒洗衣機經常玻璃罩破碎,中方基層員工匯報說,這種損壞是物流工人暴力操作導致,只需在包裝箱裏多加一層2塊錢的海綿即可解決。但美方人員卻不認可,需要通過研發和產品部門多次試驗,來重新檢驗洗衣機的產品質量,光是上報、研發和討論就用了好幾年時間,最後發現果然是物流工人搞的事,而那個時候牌子都毀掉了。

國際先進經驗沒見著,美國的大公司病倒是深刻認識了。

“既然不搞保健品,這3000萬貸款準備用來做什麽?”楊信忍不住問道。他是總經理,職責在身,必須問個清楚。

宋維揚笑道:“去一趟魯省,買一家工廠,作為生產冰紅茶的分基地。”

楊信問:“為什麽非要去魯省?”

宋維揚解釋說:“全都在西康生產,運輸費用太高了。在魯省建新廠,可以輻射整個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船運和鐵路運輸都很便利。當然,最重要的,是魯省那邊有個市的領導外號叫做‘陳賣光’。”

“陳賣光我知道,找他買廠子,確實很方便。”楊信笑著說。

“陳賣光”從1992年就開始賣企業,是真正的改革先驅,當時轟動全國,甚至傳到了港城,“陳賣光”這個外號就是港城媒體給起的。

而且,他不是隨便亂賣,只把國企賣給內部職工,搞的是“股份合作制”。幾年時間,那座縣級市的生產總值就翻了接近五倍,可謂相當成功。

當然,這些被內部職工買下的企業也有搞得不好的,宋維志只是過去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接收一家飲料灌裝廠——主要不是買工廠,而是看好那裏的政策,政策環境在90年代比什麽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