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紅白藍時代】(第2/2頁)

第二,它們無力應戰。

兩可樂此時在中國的組織框架極度松散,它們跟中國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地方合資建廠,每年的廣告促銷費用需要這些合作企業平攤。短期之內,它們想協調各公司和灌裝廠,並組織統一的宣傳促銷攻勢,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以至於,兩可樂都沒法請中國本土明星拍中國本土廣告,都是直接拿美國原版廣告配中文投放。當然,也有可能是特殊宣傳策略,美國廣告代表著美國身份,對國人來說天生就意味著一種潮流和洋氣。君不見,好端端的國產品牌,非要請些洋鬼子打廣告。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美國轟炸咱們的大使館,美國身份突然不好使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為了度過危機,全面改變宣傳策略,才開始請中國明星拍攝中國本土廣告。

再來說說政策方面。

90年代以前,中國雖然允許洋可樂內銷,但一直限制它們的增長量。也即是說,有市場你也不能多賣,每年銷售額的增長率是有規定的,這也是天府可樂能夠占有中國可樂市場75%份額的原因之一。

九二南巡之後,中國市場一下子就放開了,外資品牌開始大舉入侵。

但是,中國政府還是沒徹底解除限制。就拿飲料來說,兩可樂雖然合資吃掉中國七大飲料品牌,但他們不能把原品牌直接舍棄,必須保留至少30%的國產品牌。比如百事可樂與天府可樂合資,按規定,天府可樂必須占到合資公司所生產飲料的30%以上。

結果洋鬼子是怎麽玩的?

只1995年,可口可樂在中國就一口氣建了10家灌裝廠,百事可樂同樣瘋狂建廠。合資公司有很多家,它們專門保留那些不知名的國產品牌,對知名國產品牌刻意打壓雪藏,為此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正當的商業利益。

現在市面上依然可以見到天府可樂,但由於經常缺貨斷貨,直接被各地經銷商放棄,根本賣不出山城範圍。而這些經銷商留下的空白市場,則被百事可樂填補上去,就此偷龍轉鳳規避了中國政府的限制政策。

這明顯是違反政府政策和合同條款的行為,去年兩可樂還戰戰兢兢,生怕被打臉。然後它們發現屁事兒沒有,根本無人制裁,於是今年就變本加厲,目無法紀法規!

喜豐的非常可樂,明擺著“偷了”天府可樂的配方。面對這種情況,百事可樂做賊心虛,自己一屁股屎沒擦幹凈,居然不敢站出來狀告喜豐侵權。

非常可樂的定價跟兩可樂一樣,都是3元錢。

但是,非常可樂的促銷搞得有點兇,一瓶可樂一點積分,20積分便可兌換“中國♥”T恤,80積分便可兌換收音機,3800積分便可兌換國產彩電。這導致非常可樂的瓶子成了搶手貨,小孩子沒事幹就上街撿瓶子,只要湊足20個可樂瓶就能換T恤。

有個家夥想錢想瘋了,自己出資定制瓶子和瓶蓋,然後跑去兌換特等獎(轎車),直接被扭送去派出所——每瓶可樂都有防偽標識和編號。

幾乎是全方位立體式的銷售促銷,再借著天府可樂的老口味、喜豐公司的固有渠道、全社會的愛國輿論氛圍,非常可樂在上市的第一個月,就直接搶下3.5%的中國可樂市場份額。

到第二個月,這個數據攀升至5.2%,第三個月直接上升至7%。

媒體驚呼:中國可樂市場,已經正式進入“紅白藍”三足鼎立時代!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只能傻看著競爭對手蠶食市場,前面說了,它們沒法搞宣傳促銷戰,各大合作商有的不願出廣告費。而且,它們在電視台的廣告費,一直是按照國產飲料的兩倍收取。它們想搞全國性的促銷活動,至少得花半年時間來策劃協調。

還有,它們的可樂原漿,一直是從國外進口的,運輸和關稅成本就占了很大比重。宋維揚要是瘋了,可以直接打價格戰,洋可樂在中國沒有規模化的時候,它們打價格戰都打不起。

這就是本土作戰優勢,洋可樂為了保密,不可能在中國生產原漿。

當然,宋維揚這邊也有劣勢,因為跟洋可樂合資的都是大單位,比如中糧集團。這導致高級酒店、重要場合、鐵路和空運系統……非常可樂暫時無法參與,那是洋可樂的自留地。